<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在物理學中<量子>即所有的有形物質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基本個體。
其實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光量子假說,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量子>是我們可以想到的任何一種存在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
假說理論裡,量子的特性好像是很詭異的,諸如:“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干擾”等,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式。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現代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因為貌似這量子,就是猶如那對立於<物質>的<精神>!
如果沒有精神,那麼人類真可以純粹的得像個“機器人”。
而<量子>這一基於物質科學研究的微觀假說,似乎存在,卻又沒有存在。比如客觀存在的物質,究竟分割到什麼程度才是不可分割?這好像會永無止境,好像只能存在我們的 意識概念裡。
在量子假說裡,假設黑體輻射中的輻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從而很好地解釋了黑體輻射的實驗現象。後來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伯、薛定諤、狄拉克、玻恩等科學家對量子進行探索,並對量子進行完善,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大部分科學家將量子力學視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論,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緣分>貌似是佛家學說的一個概念性的存在,卻在量子概念裡得到了一個解釋。就像物質存在一樣,量子也遵循這萬有引力的定律。量子之間也存在著量子引力,相同的事物總有相同的粒子相互吸引。按照這樣的理論也就理解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些緣分,比如人與人之間交往時,我們常常會和與自己愛好或是其他方面有相似之處的人來往得很好,彼此之間都有相互的吸引力。而“愛好或是其他方面”這些精神層面的存在,貌似也是有量子單位組成的。或許只是微觀到我們不能以物質存在的概念而觸控到。
這樣理解的話,緣分好像並非是天註定,而是源自我們的精神量子引力了。
再說量子干擾的概念:就是說當量子之間互相干擾時,量子會瞬間改變它的狀態,導致波函式坍塌。
這好像又解釋了我們的<心情>才有的非物質特性:能在瞬間改變,瞬間崩潰,突然興奮。
<心情>貌似與客觀存在遵循著關係,又好像沒有關係?
想明白的心理活動,就像這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物質一樣存在著;
想不明白的潛意識,就像那量子假說裡的不可分割一樣永遠到不了盡頭。
最後還有個量子疊加。量子疊加指的是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其中有一個最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表述的是這隻貓可以同時存在兩種狀態,即死又活的狀態。電影中誇大了人們的多重人格,恰恰是對人的性格量子疊加的極致理解,一個人在某種環境下同時存在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狀態,也就不難解釋人會有雙重性格甚至多重性格。
其實<科學>一直在沿著<哲學>的指引前進著。我們對物質的研究受限於人類客觀觸覺的有限性,一直限制著我們的認知。而我們的精神世界是沒有限制的,既可以對立又可以統一的辯證著探索下去得到了終極的意識理論<哲學>。所以每當<科學>停滯不前的時候,才有可以<哲學>可依。
客觀物質的存在可以巨集觀到無窮大的宇宙,也可以微觀到無法分割的量子;
或許精神世界原本就是量子級別的存在著,只是精神世界裡量子的存在是遊離的、變幻的、無形的,不可見也不可觸控的。
量子理論,或許才是物質科學與精神世界對立統一<哲學>存在。
不同的是:
精神的量子是隨心所欲的,是可以不受限制的遨遊於精神宇宙的世界,可以產生無限的想象;
而物質的量子組成了足以讓人類研究的量級的存在,存在的那麼科學,那麼合理,那麼可以觸控。
量子之所以假說,就是因為物質科學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的不可分割,什麼級別的量子才是量子的量子;
但量子理論,卻又解釋了精神意識上的<緣分>、<心情>、<脾氣>、<感覺>...
那麼按照<量子理論>我們的“靈魂”是否真的存在?
我們可不可以假說,“靈魂”是存在的,是量子不同於物質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它或許只是量子的疊加。只是當一個人的軀體死去,疊加成“靈魂”的量子會失去束縛,會遊離了我們的軀體。
或而瞬間崩塌、消散,重複疊加成為另一個“靈魂”而存在;
或而以毫無存在可能的量子級別單獨存在持續於等待“召喚”的狀態。
這麼來說,“靈魂”是存在的,只是有別於“物質”存在的那樣而存在!
<緣分>、<心情>、<脾氣>、<感覺>...一切精神概念也是存在的,只是有別於“靈魂”疊加的那樣而疊加。
這也就不難理解俄羅斯<晨報>2012年10月30日文章卻指出的那樣,“當人的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微管失去其量子狀態,但存在於其中的量子資訊不會被破壞,所以它們就在宇宙中傳播散佈。所以如果重症監護室的病人存活下來,他們多會講述那“一束白光”或者看到自己如何“靈魂出竅”;如果病人去世,那麼量子資訊就會在不確定的期限記憶體在於肉體之外,即"靈魂"。”
這麼來說,就對了?
#冥想# #生活心理學# #科學# #量子星# #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