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轉移(CT)複合物在有機電子、磁導、光電開關和儲存材料等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一般來說,基於CT複合物構築的奈米器件和微元件是透過電子供體和電子受體單元透過CT作用和其他非共價作用協同完成。超分子大環主體透過主客體作用將形成CT複合物的供體和受體限域在其空腔內來穩定CT複合物是一種獨特的促進CT複合物形成的策略,該策略已被用於構築各種超分子奈米/微米組裝結構,但將不同超分子主體共晶形成異質CT複合物還從未見報道。
最近,四川大學楊成課題組在異質主體CT複合物的形成和形態控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具有富電子空腔的全甲基化柱[5]芳烴(P5A)與缺電子空腔的全氧化產物柱[5]醌(P5Q)之間能夠形成異質主體CT晶體。透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粉末X射線衍射(PXRD)、氫譜、熱重和X射線單晶衍射等多種手段證實,該微晶的形成除了源於CT相互作用外,大環主體分子對溶劑的包結作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溶劑分子作為橋樑在控制晶體成核和生長過程、決定所得材料的形態特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膠水”作用。研究表明,實驗室不同有機溶劑的蒸汽對能否誘導P5A/P5Q固體粉末形成CT微晶、著色程度、著色時間以及所形成的CT峰的紫外吸收強度(ICT)與吸收波長均存在顯著差異,從而發展了一種區分實驗室不同有機溶劑的快速、簡便及視覺化方法,解決了實驗室常用的有機溶劑因其無色、具有揮發性且化學惰性,不借助分析儀器難以直接區分的難題。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獲得二元異質主體CT複合物的策略,為柱芳烴新功能化方法的不斷髮展以及構築新型別的刺激響應超分子組裝結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進而為超分子組裝體的實際應用奠定基礎。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題目為"Guest-Binding-Induced Interhetero Hosts Charge Transfer Crystallization: Selective Coloration of Commonly Used Organic Solvents"。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研究生米豔為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楊成教授,伍晚花副教授和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孫俊良研究員。四川大學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全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