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冥王星,正式名稱134340號小行星,是太陽系中已發現的第十大 圍繞太陽公轉的天體。它於1930年2月18日被發現,並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路託(Pluto)命名,中文意譯為冥王星。起初,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而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聯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天體(Plutoid)的原型。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奧本·勒維耶通過經典力學分析天王星軌道的攝動後預測了海王星的位置。十九世紀末天文學家根據對海王星的觀察推測有其他行星攝動天王星軌道。

1906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創辦者帕西瓦爾·羅威爾開始搜尋第九大行星--X行星。1909年羅威爾和威廉·亨利·皮克林提出了若干該天體可能處於的天球座標。此項搜尋一直持續到1916年羅威爾逝世為止,但是沒有任何成果。

1915年3月19日的巡天已拍攝到了兩張帶有模糊的冥王星影象的照片,但是這些影象並沒有被正確辨認出來。已知的此類前向重建照片還有15張,最早可追溯至葉凱士天文臺於1909年8月20日拍攝的照片。

羅威爾的遺孀康斯坦斯·羅威爾企圖獲取天文臺中其夫所有的份額。對X行星的搜尋因由此產生的法律糾紛直至1929年才恢復。

時任天文臺主管維斯托·斯里弗在看到克萊德·湯博的天文繪圖樣品後將搜尋X行星的任務交與湯博。

湯博的任務是系統地成對拍攝夜空照片、分析每對照片中位置變化的天體。湯博藉助閃爍比對器快速調換感光幹板搜尋天體的位置變化或外觀變化。

1930年2月18日湯博在經歷近一年的搜尋後在當年1月23日與1月29日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可能移動的天體。

1月21日的一張品質不佳的照片確認了該天體的運動。

在天文臺進一步拍攝了驗證照片後,發現第九大行星的訊息與1930年3月13日由電報發往哈佛大學天文臺。

冥王星自1930年被發現以來,長期被列入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但是從2000年起,在太陽系邊緣、海王星外側的柯伊伯帶中不斷髮現新天體,其個頭越來越大,特別是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當時被認為比冥王星更大,因為當時估測的冥王星直徑只有約2300公里。

近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的標準行星。19世紀後,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陽系的"行星"變成了9顆。此後,"九大行星"成為家喻戶曉的說法。

自從8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冥王星便與"爭議"二字聯絡在了一起。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品質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不過,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品質,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

1998年,曾有建議把冥王星剔除太陽系行星之列,但當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否決。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2006年9月7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把已知或即將成為矮行星的天體賦與編號,冥王星編號為小行星134340號。

200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再次將冥王星劃為類冥天體的原型,為矮行星項下的子分類。

2015年7月14日,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成為人類首顆造訪冥王星的探測器。經此次近距離重新測量冥王星直徑確定為2370km。

2016年3月4日,美國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專案團隊最新發現冥王星的頂部也覆蓋著皚皚"白雪"。

2019年1月1日,美國宇航局確認,“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們揭開了史蒂夫的神祕面紗,發現它不僅僅是一個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