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960年,美籍英裔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首次提出一個巨型人造結構,這是一個由太陽系行星分解後再組合成的能量圈,只是這個圈要圍裹住太陽,吸收太陽源源不斷的能源為人類所用,以促進人類文明的程序。由於一些科幻作品不斷提起,因此“戴森球”便廣為人知。

無獨有偶,1964年,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提出了宇宙三個等級文明的理論,而實現文明升級,最主要的指標就是量度能源的使用率。經測算,要實現二級文明水平,就必須建造戴森球以攫取太陽能量。

根據卡爾達肖夫指數測算,人類目前文明等級還只有0.73級,連一級行星級文明也沒達到,所以還不具備建造戴森球能力。

事實上“戴森球”作為一個科幻概念,在現實中建造是異常困難的,而且把恆星包裹住還需要應對恆星的引力,這意味著構成戴森球的材料應該又輕有具體一定強度和穩定性。

“戴森球”的設想確實可以完美的達到“完全利用太陽的資源”的效果,但它卻面臨著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陽系的物質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太陽上,我們到哪裡去找這麼多材料來建造這個巨大的“戴森球”呢?

除此之外,還有能量的收集、存貯、傳輸、轉化、利用……等等問題,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戴森球”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制定關於建立革命性大型結構的理論,這將有助於我們從太陽能中獲取所有能量,但實際上這樣做是目前超出了人類工程能力的範圍。利用我們目前在地球上擁有的資源,建立一個基礎設施來建立、部署和維護太陽能收集衛星或圍繞太陽的衛星群體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需要某種形式的“自我複製”機器 - 正如喬治·德沃斯基所提出的 - 建立一個真正的戴森球體。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北極的雪被染成紅色?到底發生了什麼?科學家:地球在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