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身處人類歷史的轉折點上,人類處在想獲得其他星球同時也在失去地球家園的尷尬境地。即使是在過去的短短几年的時間裡,我們也大幅度提高了地球是如何在宇宙中存在的認識。
地球在太陽系位置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開普勒(Kepler)任務已經發現了圍繞著其他恆星的數千顆潛在行星,這也表明了地球只是銀河系中數十億行星中的一顆。開普勒望遠鏡是一個太空望遠鏡,它可以發現光線所發生的細微變化,即當行星在經過恆星前方發生“凌日現象”並擋住了到達我們這裡的光時。開普勒望遠鏡的資料揭示了行星的大小以及它們與其母恆星之間的距離。把這些綜合起來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行星是否像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一樣體積小且岩石密佈,以及它們從它們的母恆星那裡得到了多少光。反過來,這也能為我們判斷這些行星是否適合居住提供了一些線索。
開普勒望遠鏡
但不幸的是,在我們極力去探索潛在的宜居星球,即這些“無主寶藏”的同時,我們自己的星球卻正遭受著人類的破壞。201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冰川和海上的浮冰跟我們一起相處了幾千年,但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卻正在逐漸消失。這些我們所造成的全球性環境變化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拯救環境的速度。
冰川浮冰
但我不是氣候學家,我是個天文學家。我研究在恆星影響下行星的宜居性,希望可以在宇宙中找到除地球以外有生命存在的地方。也可以說我是在尋找合適的外星房地產。現在,作為一個刻苦鑽研、想要找尋宇宙中的生命體的人,我可以告訴大家,你越想找到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你就會越珍惜我們自己的星球。我們每發現一處“新大陸”,就會對這些新發現的星球和那些太陽系中我們最熟悉的行星做一個比較。想想我們的鄰居火星。火星很小,表面佈滿岩石,雖然它離太陽有點遠,但如果從像開普勒這樣的任務發現了它,它可能會被認為是個宜居的世界。
火星表面
事實上,火星在過去的確有可能是適宜居住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對火星投入這麼多研究精力的部分原因。我們的那些火星車,比如好奇者號,爬行在火星表面之上,尋找我們所知的生命起源的跡象。進行“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的軌道探測器對火星的大氣樣本進行了採集,試著了解火星是如何失去曾經的宜居性的。私人航天公司現在不僅能提供近太空的短程旅行,還能提供在火星上居住的誘人的可能性。儘管火星上的這些遠景看起來很像我們地球上的沙漠,那些一提到就會聯想起拓荒者、邊境等等的地方,但與地球相比,火星上的環境對於生命體來說簡直太惡劣了。想想那些我們還沒有徵服的地球上的沙漠,相較於火星來說,沙漠還算是“枝繁葉茂”了,即使在地球上最乾燥、海拔最高的地方,我們仍然能呼吸到數千英里外那些熱帶雨林生產出的新鮮的、富含氧氣的空氣。
火星居住假想圖
我擔心——我擔心殖民於火星和其他行星的激動之情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源於一些人的心理暗示和信仰——認為火星將會是我們自己的唯一真正宜居的行星,是地球毀滅之後的“諾亞方舟”。這麼說吧,我有多愛星際探索,我就有多反對這種想法。去火星有很多天花亂墜的理由,但如果有人跟你說火星是個人類生存地的備胎的話,那就像泰坦尼克號的船長告訴你,“一會兒真正的派對將在救生船上展開”一樣的胡扯。
然而,事實上星際探索和保護星球這兩個目標並不互相矛盾。實際上,它們是同一個目標的兩個方面:那就是了解、保護和改善未來的生活。我們星球上的極端環境就是陌生的景象。只是它們離我們比較近而已。如果我們能知道如何在地球上這些惡劣、不宜居住的環境中創造並維持可居住的空間,也許我們就能滿足既保護我們的環境,又“走出去”的雙重需求了。
綠色地球
最後我想給大家出一個思考題:“費米悖論”。許多年前,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鑑於我們的宇宙存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也知道宇宙中有無數的行星,那我們現在應該已經找到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了。可是它們在哪呢?“費米悖論”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樣的:隨著文明的進步,科技變得足夠先進,能夠開始考慮如何在宇宙中生存時,人們也就會忽視保護自己的家園即這個孕育了高科技的地方的重要性。簡單地迷信於殖民其他星球就可以拯救我們自己恐怕是自不量力,其實環境保護和星際探索這兩項工作是可以結合著進行的。如果我們對為了人類居住而改變火星惡劣環境的能力足夠自信的話,那我們更應該可以完成保護地球宜居性這個超級簡單的任務。謝謝大家。
與外星生命交流假想圖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Huazhe Xie- Zhiting Chen-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