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事物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只有變化是一直不變的。宇宙中的星球也是在不斷地變化,由NASA探測器最新發現表明,水星正在縮水。

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研究結果稱,水星的直徑與大約40億年前相比,減小了約14公里,水星的半徑在過去40億年裡收縮了近7公里。

水星位於太陽系最內側,直徑大約4880公里。一般認為,水星的中心核在冷卻過程中發生微小收縮,變形的地殼導致水星表面呈現出很多褶皺。研究小組通過模擬行星內部熱力變化等,推算出其直徑縮小幅度為10至20公里。不過,通過分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5年拍攝的水星地表圖,水星直徑的縮小幅度最大為6公里。

由於兩組資料有所差別,水星直徑縮小幅度成為一個謎。2004年NASA發射的“信使號”探測器於2011年進入水星環繞軌道探測。該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信使號”發回的資料,計算水星地表整體的褶皺形成情況,最終得出其直徑縮小幅度最大為14公里的結論。

水星巨大鐵核的冷卻使這個行星的直徑減少了14公里,是以前預計的兩倍還多。“當你看到實際的數字時,你會感覺,與一個行星的尺寸相比的確是很小。但它要產生影響並不需要很多改變,”卡內基學會地磁學研究部門的行星科學家保羅·伯恩說。科學家研究了水星上的峭壁、紋脊等5900多項表面特徵,以計算出水星到底縮小了多少。

地球有好幾層外殼,而水星就不同,只有一層堅硬的岩石層,上面的峭壁和裂口能顯示出這個球體收縮的程度。測量工作是由美國航天局的環繞水星飛行的信使號太空飛船完成的,結果與電腦模型的預測相匹配,科學家用這種方法來確定水星的內部構成、化學作用和結構。“行星變化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熱量損失推動的——這是促成行星演化的主要原因,”伯恩說,“我們一開始並不是要去驗證模型的準確性,不過結果顯示,數字恰好與模型40年來的預測相吻合。”

以前水星表面的地圖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繪製的。美國航天局的水手10號探測器3次飛臨水星,繪製出了水星約45%的表面。當時的資料顯示,水星的直徑減少了2至4公里,這一結果與科學家的水星熱量損耗模型預測結果相左。這次的發現除了能更多地了解水星的演化過程,還對分析太陽系外行星的組成成分具有意義。“也許可以把水星作為一個原始型來了解行星的演化以及它在冷卻過程中的變化,”伯恩說。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美國華盛頓卡內基學會的行星科學家保羅·伯恩的團隊從2011年起就開始通過美國航天局信使號傳回的影象對這顆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表面的山脊和斷層進行研究。在信使號之前,人類對水星地形進行的拍照和測繪僅覆蓋了水星表面45%的面積。研究人員通過信使號傳回的覆蓋整個水星表面的資訊重新計算了這顆行星發生的種種變化,從而得出新的計算結果:近40億年間,水星的半徑縮小了近7公里。

在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其巨大的鐵核半徑達2020公里。研究人員指出,在水星表面觀測到的褶皺,是其岩石圈的斷裂和變形導致的結果。早前的水星表面圖片顯示,儘管從誕生以來一直在冷卻,但這個岩石星球卻幾乎沒有收縮。對此,有關水星形成和演進的模型也不能提供很好的解釋。現在,來自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保羅·K·伯恩(PaulK.Byrne)和克里斯蒂安·克里姆扎克(ChristianKlimczak)利用信使號傳來的高清晰度影象和地形資料,繪製了一張全面的構造特徵地圖。地圖揭示出,隨著冷卻的進行,水星也一直在收縮。

來自凱斯西儲大學的行星科學教授,同時也是論文共同作者的史蒂芬·A·豪克(StevenA.Hauck)說:“通過信使號,我們獲得了整個星球的高解析度影象,而且更關鍵的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水星的特徵,這是20世紀70年代的‘水手十號’沒辦法做到的。”水手十號是第一艘前往探測水星的宇宙飛船,在1974年和1975年,它通過飛掠的方式獲得了水星表面45%面積的影象和資料。信使號探測衛星於2004年發射升空,2011年插入水星軌道。目前信使號依然在採集科學資料,本月晚些時候,它將完成第2900個水星軌道週期。

水星表面與地球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岩石圈——相當於地殼——是由單一板塊組成的,而不是由多個板塊拼成。為了弄清楚水星是否發生了收縮,研究者對其構造特徵進行了觀察。這些構造包括瓣狀裂谷和皺脊等,其形成原因是內部冷卻和表面的壓縮。在水星表面上,這些構造的特徵呈現為長度8到885公里以上的長帶狀地形。

瓣狀裂谷是由於逆衝斷層穿破錶面形成的高度可達3公里以上的懸崖。相比之下,形成皺脊的斷層深度較淺。水星表面的物質在斷層的一邊堆積、層疊,形成了山脊。科學家一共繪製了5934個這樣的地質構造。利用新獲得的資料,研究者觀察到了大量的斷層,並以此估計水星表面跨度的縮減,從而估算出水星半徑的減少值——大致在4.6到7公里之間。史蒂芬·豪克說:“比起用水手十號估算出來的1到2公里,這一數值明顯大了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科學家以水星內部產生熱量的主要元素——同樣由信使號探測得到——構建了模型,計算的結果也與地圖觀測的結果相符。

史蒂芬·豪克稱,關於水星表面地質構造的形成和分佈,有一個令人驚奇的巧合,即與早期對地球表面構造特徵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這些解釋隨著板塊構造理論的出現而逐漸被人遺忘。到目前為止,地球仍然是已知唯一一個由多個板塊,而不是由單一板塊構成岩石圈的行星。新的發現將有助於理解行星冷卻的過程,包括其熱量活動、構造變化和火山歷史。

通過對宇宙的觀察,我們對這些星球的構造越來越了解。宇宙在變化,水星在變化,而我們的科技也再變化。在這不斷變化中,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更加深入。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突發!恆星猛烈爆發引起了地球科學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