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品質為地球的14%。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週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中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
由於它和我們地球各方面都太像了,曾經一度被認為是第二個“地球”。它的平均溫度為-55℃,大氣層9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說到這有人可能會疑惑,這樣的大氣環境為什麼溫度這麼低?為什麼沒有金星那樣的溫室效應?這是因為它的磁場活動微弱,無法保護自己的大氣層,以至於它的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到僅僅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留不住太陽帶來的熱量,大氣異常乾燥且溫度很低,表面平均溫度零下55℃。
透過它的大氣層看到的表面環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貧瘠,荒蕪,毫無生機。
有人會提議:假如有顆較大的小行星撞上火星,會不會使它的環境發生變化,氣溫升高呢?
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的,足夠大的小行星撞上火星過後,會使它塵封在土地裡的氣體重新升上大氣層,大氣層變得濃厚,溫室效應隨即而來,氣溫會升高,但是火星核心冷卻,磁場活動微弱,這樣的狀態下它的大氣層用不了多久依然會被太陽風剝離。
火星上有水嗎?
沒有,他沒有儲存水的條件,但它的兩極有水冰和乾冰,2007年三月,NASA就聲稱,南極冠的冰假如全部融化,可覆蓋整個星球。推論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只有當火山活動時才有可能釋放出來。
史上最大的一次是在水手谷形成時,大量水釋出,造成的洪水刻劃出眾多的河谷地形,流入克里斯平原。另一次較小的一次,是在五百萬年前科伯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形成時,釋出的水在埃律西姆平原(Elysium Planitia)形成冰海,至2019仍能看見痕跡。對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鹽(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
綜上所述,火星想成為第二個“地球”目前來說還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未來有希望在上邊建造“生態迴圈”基地。或者在千萬年後改造火星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