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寒冷和黑暗中穿過浩瀚無垠的太空。

阿姆斯特朗等三位宇航員將要履行肯尼迪總統在八年前的承諾。

十年內將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併成功返回。

在人們慣常的語境中,這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集體行動之一,也是二十世紀人類的一次偉大壯舉。

而這些史實細節都被電影《阿波羅11號》一一記錄。

影片所涉及的阿波羅計劃就是“將兩名美國人帶到月球表面,然後成功返回地球。

用“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來總結概括此次登月行動再適合不過。

因為每一個零部件,每一個行動都必須完美,才有可能完成這個任務。

所以說整個阿波羅11號計劃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極致。

這段驚人影像和動人故事除了致力於向我們講述三位年輕人登月的故事實貌、記錄人類完成有史以來最困難及最危險的任務以外,同時代表了人類最偉大冒險的開端,也見證著百年夢想終於走向了現實。

我看過眾多太空題材的影片,在強烈對比下唯有這部片子最真實,準確來說它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計劃啟動時並非萬事順遂。

在火箭的檢查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重要問題“裝滿了液氫的閥門中有洩漏故障”,後期即使是技術人員已寫入手動覆蓋程式,情況也並無好轉。

就在宇航員登艙的過程中,技術人員仍在緊張處理洩露問題。

影片驚人的開頭就揭曉了這趟旅程的註定不平凡。

影片試圖用熒幕上的時間分秒作線索,為觀眾塑造真實的沉浸感。

在阿波羅11號發射倒計時61分鐘之時,所有程式準備待發,出現的閥門洩露問題也得以解決。

在發射過程中所涉及“外環脫離、引擎及發射倉脫離、脫離外側發動機點火”等動作一氣呵成,工作人員有預感此次登月將會成功。

真實的近距離和聲音,會讓人覺得從未離火箭發射那麼近過,這種體驗雖有別於高科技的VR,但配樂和畫面營造的真實感就像是坐進火箭發射艙裡一般。

此情此景,就算是對科幻、紀錄片無感的普通觀眾也會為之心動吧。

此外,紀錄片《阿波羅11號》也是一次人物側寫和巨集偉敘述的融合,這種融合處處體現一部紀錄片的真正靈動。

在太空艙足夠大的空間裡,三位宇航員幸福的像一家人。我們能感受到飛船緩慢旋轉以保持熱力平衡等巨集大場面的悉心排程。

還可以感受到導演在節奏掌控上的不失水準,後面人物情節的引入也有著分割故事的功能,完全不會讓觀眾感得這是個冗長的科教片。

比如在電力溫度控制良好,火箭正常行進的過程中被描述為:能透過窗外看到全世界,就像是旋轉餐廳,接地氣的語言恰好平衡了專業術語的晦澀難懂。

而攝影師在拍攝記錄過程中的獨特機位“在管道里頭朝下相機掛在腳趾上拍照”也算得上影片的一大彩蛋。

一部更具探索精神或細緻入微的影片大概會把著陸月球放在影片中間部分。

片中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當火箭真正接近月球的時候,兩位宇航員在爭論月亮到底是什麼顏色,並把月球比作怪獸,平添了紀錄片的幽默感。

當然影片更多還是更專注於月球真相的探索,將焦點放在具有高潮本質的“月球著陸”。

這些很大程度源自宇航員們回憶這次驚險刺激的著陸過程。

這段著陸過程似乎很漫長,自動導航差點將他們帶到足球場大的坑裡,他們不得不切換手動飛行繞過這段巖區,尋找一個合適的著陸點。

而在月球軌道匯入輕鬆完成之時,意味著阿波羅11號的首次月球革命。

當太空艙上的一票人圓滿完成任務時,控制室的房間以及全世界多了很多的笑臉。

影片結尾處充滿了讓人讚歎的激情和狂喜,在登月艙起落架上的銘牌上,刻著來自地球的人類於公元“1969年7月第一次踏足月球”。

當三位宇航員低下頭看到他們在月球塵土上留下的第一個鞋印時,思緒萬千,他們意識到了這代表著什麼,導演託德·道格拉斯·米勒將這個鏡頭呈現得極為出色。

星條旗插在月球表面,總統在白宮辦公室通過電話跟宇航員通話。

這是最有歷史意義的一通電話,總統無法用語言描述對三位宇航員的自豪感。

情懷對於全世界來說,因為他們的貢獻成為宇宙的一部分已成為現實。

在50年後的這一天,我們再回看這部追求史實的紀錄片,依舊能感受到50年前人類首次登月的心潮澎湃除了歷史值得銘記外,還標誌著人類進步的偉大。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一旦“誤入”四維空間:你將會成為“神”?不要“懷疑”你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