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核心提示:2005年之後,NASA利用火星勘測軌道探測器對火星表面進行了大規模成像,結果發現火星上出現了許多撞擊坑,比如在Marineris山谷以北就有一個剛剛形成的撞擊坑。火星每年要遭遇200次小行星撞擊,形成大小不一的撞擊坑。

圖片解讀:火星上出現的一個撞擊坑,內壁光滑,底部還有一個小的撞擊坑

圖片解讀:地球也時常遭遇小行星撞擊,但是地球大氣層稠密,我們不用擔心小塊頭的小行星對地球的影響

火星大氣稀薄,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這意味著小行星進入火星大氣時不一定能夠燒燬,而且火星大氣高度只有10公里左右,遠遠低於地球的100公里,同樣一顆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可能被燒燬,但進入火星大氣層後卻不能被燒燬。地球大氣層時保護地球上生命的關鍵,稠密的大氣使得地球能夠用氣動加熱的模式摧毀來襲小行星,保護在地面上的人類。舉個例子,2013年襲擊車里雅賓斯克的隕石如果在火星上發生,那麼就是一次嚴重的撞擊事件,會導致火星上同等規模的城市受到重創。

2005年之後,NASA利用火星勘測軌道探測器對火星表面進行了大規模成像,其搭載的0.5米直徑望遠鏡在260公里高度上將火星拍了個遍。結果發現火星上出現了許多撞擊坑,比如在Marineris山谷以北就有一個剛剛形成的撞擊坑。撞擊時間大致位於2005年2月至2005年7月,撞擊形成了放射狀物質拋射,顯然在撞擊發生的時候,能量是巨大的。

如圖所示,這就是撞擊坑,藍色物質是玄武岩拋射,之後快速冷卻後形成的放射狀軌跡。從放射狀的物質拋射軌跡可以得出,這個撞擊坑是剛剛形成不久的,因為如果形成時間太長,放射狀的軌跡就被風沙運動給掩蓋了,不會保留太久。這就是我們看到許多撞擊坑就像一個個孤零零的火山口一樣,周圍本該存在的放射狀條紋都已經被侵蝕。

圖中顯示的是另一顆小行星製造的撞擊坑,直徑為300米,周圍的放射狀軌跡已經消失,說明其形成年代已經很久。撞擊坑底部形成了多個條紋,內壁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侵蝕,同樣都說明這個撞擊坑存在已經很久了。

圖中顯示的是另一個撞擊,周圍內壁結構已經破損,這是火星上風沙侵蝕的結果。說明這個撞擊坑已經形成很久了,至少有萬年以上的歷史。

圖片解讀:火星上的沙塵暴,往往可以席捲很多一片地區

圖片解讀:沙塵暴在火星上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影響範圍較大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行星形成時可能已從太陽系中被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