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當代世界,科學有著一種崇高的地位,甚至有人說這是一種迷信。比如“這麼做是科學的。”實際上是對於“這麼做”這一行為是持有肯定的態度,在這個用法中,“科學”擁有了和“正確”概念等效的地位。由於“科學”有著如此崇高的地位,因此不免有一系列概念要和科學掛鉤,比如“風水科學”、“創世紀科學”,等等諸如此類。但是“風水科學”和“創世紀科學”算是科學嗎?科學與“風水科學”和“創世紀科學”究竟有什麼不同?使得“科學”得以為科學,與諸如“風水”、“藝術”等概念相區別。這一切都需要明晰“科學”的概念,以清晰的內涵和外延將“科學”與其它概念相區別。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對於“科學”尚沒有公認的定義。

一、邏輯實證主義的淪陷

自16、17世紀偉大的科學革命以來,人們對於“科學”的概念逐漸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認知。這種認知終於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昇華成為現代科學哲學早期最重要的理論學派——“邏輯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孔德的實證主義,並被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既然叫做“邏輯實證主義”,要點自然有兩個,一是“邏輯”,二是“實證”。所謂“實證”,即以可證實性原則作為意義標準來排除形而上學;所謂“邏輯”,即以數理邏輯的方法對科學理論的結構作靜態的邏輯分析。雖然相較於普通人(包括很多先賢)對於科學世俗的簡單的認知相比,邏輯實證主義在理念上有所不同,它以單純理性的態度,排斥感性直覺,形成了一種“科學的哲學”,即一種方法論。但是這並不妨礙二者在根基和本質上是相同的,即以觀察為手段,以事實為根據,以實在的證據為基礎,主要利用歸納法,總結出某種客觀規律。正如J.J.戴維斯在他的著作《論科學方法》中寫道:“科學是建立在事實上面的建築物。” H.D.安東尼在《科學及其背景》中對伽利略成就的評價是這樣的:“引起同傳統決裂的與其說是伽利略所作的觀察和實驗,不如說是他對觀察和實驗的態度。對他來說,基於觀察和實驗的事實被當作事實來對待,而與某種先人之見無關……觀察的事實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們承認的宇宙圖式,但是,在伽利略看來,重要的事情是接受這些事實,並且建立符合這些事實的理論。”

然而,這種符合正常人直覺的理論正確,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卻遭遇了強烈的質疑和反對。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波普爾和他的“否證理論”。時至今日,經過包括波普爾在內的諸多學者的努力下,世俗普通認知和邏輯實證主義所堅信的關於“科學”概念的兩條基礎——即“實證”與“邏輯”,一一被徹底掀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觀察不可靠

英國著名學者查爾默斯指出:“科學是從事實中推匯出來的”這種觀點存在兩個困難,“其中的一個困難在於,知覺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受觀察者的背景和期望影響,因而,對一個人看來是可觀察的事實,對另一個人就未必如此。第二個困難來自於對觀察命題的真假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已知或假設的是什麼,這樣就使得可觀察事實像作為其基礎的前提一樣是可錯的。這兩種困難都暗示著,科學之可觀察的基礎可能並不像人們廣泛地和在傳統上認為的那樣直接和可靠。”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對於科學觀察也同樣有效,不同的人觀察同一事物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比如錯覺——直接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觀感;比如前置知識——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孩子知識有限,最開始甚至無法區別蘋果和皮球的區別,在他們眼中蘋果和皮球是同樣的物品,只有經過後天的訓練(雖然對於很多人的認知,這種能力似乎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訓練)才能具備一眼區別蘋果和皮球的能力。再舉一個更加深入的例子,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所看到的X光片和普通人眼中的X光片知覺經驗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視角——沒有走出過地球的人類,天然就會得出一系列關於地球的“錯誤”觀點——像地球中心論、地球是靜止的、地球是平的、等等;比如分辨力——人類的肉眼所觀察到的星星只是一個點,而望遠鏡賦予了我們更強的視力。實際上,在科學革命時代,天文學的突破和發展是以望遠鏡的大規模使用為轉折點的,生物學的發展離不開顯微鏡的突破和發展。比如前置條件——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牛頓經典力學的世界裡,而牛頓經典力學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在理想狀態下”,而理想狀態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我們在日常應用中忽略了那些微小的影響條件;條件之二是牛頓經典力學在更宏觀和更微觀的層面上都是不適用的。而對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預設也直接導致我們同前牛頓時代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專業點的例子是: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在19世紀80年代初做了一系列實驗,旨在解釋放電管現象的本質。作為這些實驗的一個結果,赫茲得出結論說,陰極射線並不是一束帶電粒子。他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部分原因在於,當這些射線透過一個與它們的運動方向垂直的電場時,它們並沒有像人們預期的帶電粒子那樣發生偏轉。我們現在認為,赫茲的結論是錯誤的。赫茲以當時的知識認為,實驗所需的真空條件已經得到滿足了。而事實上卻並沒有得到滿足,殘存的空氣產生電場,影響到帶電粒子的偏移。

上面的分析總結所囊括的影響科學觀察結果的規律是有限的,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情況出現。但是總而言之,人類的觀察是有缺陷的,絕對意義上的事實和實證並不存在。

2、邏輯不可靠

對於邏輯實證主義而言,最重要的邏輯是歸納法。因為歸納方法是從事實到理論的主要手段。

所謂歸納推理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關於個別事物的觀點過渡到範圍較大的觀點,由特殊具體的事例推匯出一般原理、原則的解釋方法。科學知識是被最初所確定的事實以及隨.後建立的與它們相符的理論構成的。僅有無盡觀察,而沒有總結歸納,就不可能形成科學的知識。

然而,根據一系列完美的事實就能歸納出有意義的科學真理嗎?答案依然是讓人失望的。

波普爾反駁邏輯實證主義最為著名的語錄之一就針對歸納主義。他說:不管我們已經觀察到多少隻白天鵝,都不能確立“所有天鵝皆為白色”的理論,只要看見一隻黑天鵝就可以駁倒它。這個論斷例證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過去的歐洲人沒有見過黑天鵝,以為天鵝只有白色的。直到有人從海外帶回來一隻黑天鵝,才徹底重新整理了歐洲人的認知。波普爾舉出此例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無論怎樣龐大的窮舉,都不能避免歸納法在面對無垠世界的時候所依賴的事實的有限性。科學結論面臨著事實的有限性和歸納邏輯得出的規律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沒有任何人,或者任何方法能夠排除在有限窮舉之外,存在著無限的、超出歸納得出的規律的可能性——黑天鵝隨時可能會出現。

還不止於此,歸納法往往依賴於一系列前置條件。著名的牛頓經典力學的前置條件是“理想狀態下”,什麼是理想狀態?事實上,正如沒有人能夠窮舉科學結論所依賴的事實基礎一樣,也沒有人能夠窮舉歸納得出的科學結論的前置條件。在近乎無限多的影響觀察事實的前置條件中,誰也不能保證是否有一條會在某個具體情況下發揮作用,進而影響到科學結論的準確性。

此外,歸納法還面臨著其他一些問題。比如現代科學在很多方面已經超出了人類感官的侷限,像分子、質子、DNA等等,這些結論都是建立在不可觀察的基礎之上的,超出了透過對可觀察現象的歸納概括可以證明的範圍。另外,歸納法如何對待觀察和測量產生的誤差?面對事實前提的不精確性,歸納法將如何自處?凡此種種,都是問題。

總而言之,歸納法也存在問題。邏輯本身具有保真性,但是卻無法處理邏輯之外的問題。

除了歸納邏輯之外,還有演繹邏輯。所謂演繹推理,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透過推導即“演繹”,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對於科學而言,演繹邏輯的問題在於——它必須有一定的一般性前提。假如無法確保前提為真,即使演繹推理保持了邏輯上的連貫和正確,卻無法保證結論的正確性。

至此,邏輯實證主義的兩大基礎盡皆失守。原本較為明朗的對“科學”概念內涵的認知被掀翻。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新的學說逐步出現,卻並沒有一種學說能夠佔據統治地位,甚至被推翻的邏輯實證主義理論在科學哲學理論界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相對“正常”的學說,邏輯實證主義不但在民間,而且在理論界和科學家群體中還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新理論的崛起

1、否證理論

作為反對“科學”原教旨定義的始作俑者,以及在那個時代最負盛名的理論家之一,波普爾在否定邏輯實證主義的同時,帶來了他的否證理論。簡而言之,波普爾認為:可證偽性是科學的不可缺少的特徵,科學的增長是透過猜想和反駁發展的,理論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偽。

雖然波普爾的理論博大精深,對於科學的哲學有很深入的探討,但是在科學哲學層面,他的理論幾乎和邏輯實證主義處於同一體系框架,甚至可以認為,否證理論只是對邏輯實證主義換了個角度進行陳述。正常的邏輯實證主義大約可以這樣表述:透過對諸多可靠觀察事實的歸納,可以得出科學理論。而否證理論則可以表述為:由於事實依據無法真正做到窮舉,鑑於歸納邏輯的缺陷,科學理論無法被證實,只能被證偽;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只能證明什麼是錯的。甚至要透過科學理論能夠被證偽的程度,來決定某科學理論的科學性。

當然,雖然只是換了個角度,波普爾的理論仍然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人們的傳統認識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對科學的認識更為深刻,影響巨大,意義非凡。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諸多科學家都對該理論給予了高度評價。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梅達瓦就稱波普爾是“無與倫比的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否證理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科學和真理之間劃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將科學理論和絕對真理徹底分開。而且,由於否證理論認為,科學理論由假想而來,歸納邏輯無法直接推匯出科學理論,科學研究並不涉及歸納邏輯。因此在理論上,科學同事實和經驗主義之間也出現了一道鴻溝,一道無法彌合的鴻溝。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否證理論從全新的角度帶來某種洞見,可這種事事都要從反方向闡述的理論非常挑戰人類的直觀思維,無論是闡述還是引用、思考都彆扭的很;更重要的是它雖然瓦解了帶有原教旨性質的傳統科學哲學理論,但是它帶來的新東西不僅在形式上擰巴,而且在內容上缺乏更為流暢、自然、合理的解釋。雖然摧毀了舊秩序,但是既沒有解決舊問題,而且帶來了新問題,並且沒有妥善的解決之道。

2、正規化理論

在波普爾之後,科學哲學理論似乎成為一時的熱點。繼波普爾之後,一種以“正規化”或者說是“綱領”為標誌的學說在學術上逐步崛起——我們姑且稱之為正規化理論。

和邏輯實證主義和否證理論相比,正規化理論是一個全新的體系,庫恩是正規化理論的領軍人物。庫恩於19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正規化理論。庫恩反對那種把科學知識的增長看成直線似的積累,或者是經歷不斷推翻式的增長的觀點,反對把科學和科學思想的歷史發展過程看成邏輯或邏輯方法的過程。他提出的正規化理論認為科學的實際發展是種受正規化制約的常規科學以及突破舊正規化的科學革命的交替過程。

庫恩所描述的科學進步的過程包括如下幾個步驟:前科學——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一危機一革命一新的常態科學一新的危機。

所謂“常態科學”就是某個科學共同體開始遵循某個單一的正規化(paradigm),在該正規化框架下進行研究的狀態。正規化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假設和定律以及它們的應用方法構成,而這些理論假設、定律和應用方法都是某個特定的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接受的。無論一個正規化是牛頓力學、波動光學、分析化學或任何諸如此類的理論。庫恩的學說的一個重要的缺陷在於,以他的理論根本無法判斷,從一個正規化向另一個正規化轉變的過程中,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依據怎樣的標準。

繼庫恩之後,拉卡託斯完善了庫恩的正規化理論。拉卡託斯發明了“研究綱領.(researchProgram)”這個短語,在某種意義上代替庫恩的“正規化”概念。拉卡託斯理論中,“硬核”(hard core)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硬核是一個研究綱領的基本原理,同時也界定了一個綱領的特徵。硬核是否進步是標誌一個綱領取代另一個綱領是否是科學進步的標準。但是拉卡託斯的研究以物理學的發展為主線,致使他的理論難於適用於其他領域。而且脫離了物理學的歷史,拉卡託斯的理論就能否夠判斷當代各種假說是否進步是值得懷疑的。歷史的進步已經確認,而現實的進步卻依然難以判斷。況且就算應用於過去,拉卡託斯的理論依舊有些許問題。比如在哥白尼的時代,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還沒有出現。哥白尼並不理解地球和其他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道理。他所依賴的“硬核”還是托勒密在1000多年前在完美的圓形軌道上畫圈的方法,本質上是一種數學的方法。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提出日心說的理論,因為日心說畫的圈更少,更為合理。

正規化理論擺脫了邏輯實證主義和否證理論事實-邏輯關係體系,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理論體系。該體系更為貼合科學研究的現實,其對科學革命的闡述也是令人信服的。但是,正規化理論其實可以簡述為:科學家們幹什麼、認可什麼,什麼就是科學。頗有點拿科學和科學家進行互證的意味。雖然該理論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不去更深入的瞭解其具體研究和闡述,僅從普通人的角度宏觀地看,感覺正規化理論不過還是換了個角度看“科學”。而且這個角度換得很徹底,甚至連邏輯實證主義和否證理論的根基都沒有觸碰到,更不要說是反駁了,完全是換了一套概念去定義“科學”。如果說有什麼更新的話,那也是在科學歷史觀方面,而不是科學哲學觀。以至於庫恩的理論又被稱為科學哲學領域的“歷史主義”。就是在科學歷史觀領域,該理論也很難解決方向性和邏輯關係性問題。而且拿正規化理論可以套用到很多其他領域,難道很多事物不都是經歷發生、發展,達到穩定態,最終經衰落,達成更高階的跨越,或者墮落到更低層次嗎?這難道不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另一種表述嗎?難道很多事物不是受到約束的規範、並逐步發展成為進一步前進的桎梏嗎?並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歷史發展是這個樣子啊!有一些例證可以說明範式理論的廣泛適用性,如“正規化”(paradigm)一詞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諸多領域,《科學革命的結構》成為有史以來引用最多的學術書籍之一。

當然,前面對正規化理論的評價有些刻薄。正規化理論貼合科學研究實際,具備良好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能夠對很多科學和歷史相關問題進行解釋說明和指導,

3、怎麼都行

從20世紀50、60年代開端的科學哲學理論的變革,發展到了費耶阿本德這裡,科學哲學理論就徹底淪陷了。費耶阿本德於1975年出版了一部著作,題為《反對方法:無政府主義認識論綱要》。在這部書中,他對所有想提供一種對科學方法的說明以便保持科學方法之特殊地位的嘗試提出了挑戰。他論證說,科學並不具有一些特徵可以使得它看起來必然比其他形式的知識優越,根本沒有什麼科學方法論。費耶阿本德進而宣稱,如果存在一種單一的永遠不變的科學方法原則,那麼,這一原則就是“怎麼都行”(anything goes)。

因此,這一學派的核心理念就是——怎麼都行。

此後,科學哲學領域就缺乏激動人心的發展了。

相 關 前 作

13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高效單原子Fe-Nx活性位點電催化劑用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