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如果問,最讓科學家困惑卻又著迷的事是什麼?毋庸置疑,基本上可以確定答案是眾口一詞的,那就是處於當今科研之巔的量子理論,即量子力學中呈現出來的那些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量子現象。

如果問古往今來的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和大能們,他們的最大期許是什麼?也許得到的回答,是五花八門的:

“一位白髮蒼蒼的教師:我希望還有更多精力,能給更多的孩子們講宇宙裡發生的星系星球故事。”

“一位搬運工大叔:要是小時候我能好好學習,是不是也可以像愛因斯坦一樣成為偉大的腦力科學家呢?”

“一位退了休的醫生:要是我也能看到未來世界全人類都無疾健康的景象就好了。”

“一位發明家:我最大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坐上自己發明出來的時空飛船。”

“齊白石:我人不在了,畫卻出名了,這是什麼道理嘛!生命於我何其的短暫與不公!”

“達芬奇:只差一點,只差一點我就可以將所有領域的知識用一套速記口訣給串融起來,人類就不用那麼辛苦地花費大半生時間去學那些基礎知識了。”

“麥哲倫:我一直想告訴世人一件深藏我心中多年的事,可我最終還是沒有勇氣說出來。”

“愛因斯坦:只要再給我10年時間,我相信我一定能找到大統一理論。”

“牛頓:‘萬有引力’算什麼,我還有個更大的發現,算了,下世再公佈吧。”

“愛迪生:真遺憾,我還有一個能改變人類生活水平的更偉大發明,唉,來不及做設計圖紙了。”

“霍金:要是人類醫療科技再發達一些,我就能離開輪椅親自去檢驗我最新方程推匯出來的‘時空瞬移’理論了。”

“尼古拉·特斯拉:我之所以沒有向世人公佈我的時空轉換方程,是因為我所在的那個時代人類還接受不了啊!”

。。。。。。

雖然這些回答是五花八門的,但它們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

也許會有人站出來反駁道:扯什麼呢,時間根本就不存在,那只是人類的意想。

但是,是否思考過,正因為如此,時間才必須存在。因為如果意識創造了時間,那麼正好論證了“時間”是存在的,因為“創造”,所以“存在”。不是嗎?

也許你會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是早就給出了改變時間的方法了嗎?

沒錯,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給出的改變時間的方法,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是可望而不可及。你想,根據狹義相對論,至少達到光速的八分之一,才會有稍微明顯的時間變化。而根據廣義相對論,必須有大質量的物體,才能讓時空發生扭曲,才能讓時間發生變化。而依人類當今的科技水平,只能是望梅止渴。

不過我們無需氣餒。科學界有研究者在研究量子力學時,無意中發現了另一套可能隱藏的時間系統。也許這第二套時間系統可以為我們真正找到開啟時間之門的鑰匙,並具有比愛因斯坦的方法更實用實在的現實性,且在成本上也會低廉許多。

莫急,在正式探討之前,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先思考或回想一下自己對時間的真正感覺。

首先可以思考一下,時間對你個人來說是變快了還是變慢了?

其次可以再思考一下,你覺得時間變快的時候多,還是變慢的時候多?

然後可以再做一個對比,你現在感覺到的時間流速,與你小時候記憶中的時間流速是否一樣?

也許不同人對時間有不同的感覺——有的感覺快,有點感覺慢,有的感覺時間並沒有什麼變化。

水木先不說到底是時間變快了還是變慢了,這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只是個相對的存在,但究竟是怎樣的相對存在,我們一會兒再說。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下最近研究者的調研結果:在對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階段的3000名人的調查中,認為時間變快的人數佔65.5%,認為時間變慢的人數佔11%,其餘的基本上是認為時間沒有什麼變化的。

究竟孰是孰非?量子力學研究者的最新發現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量子研究者在做量子實驗時一直困惑不解的是,為什麼觀察者的意識會對實驗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延遲選擇實驗,為什麼在插入第二塊半透鏡時光子彷彿又倒回去重新進行了路徑選擇呢?這分明就是時間倒流嘛,難道意識的參與可以改變時間?這讓研究者十分不解。

最近,有量子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有關時間的全新理念,即認為時間有兩套系統。

正如,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徵,但其遵循量子糾纏對立守恆定律——存在我們看不到的孿生光子,所以才會表現出單粒子雙縫干涉實驗中一個個發射光子也能在螢幕上呈現出來干涉條紋。

又比如,正負電子電荷能量永遠對立守恆,有冬天就有夏天,有白天也有黑夜,有本宇宙,也有其他平行宇宙,一個宇宙裡的自己可能是平庸的普通人,另一個宇宙裡的自己也許就是像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但任何物質在總體上都遵循著某種關係上的對立守恆,此消彼長,彼缺此盈。或許正如老子哲理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看來還是古人更有智慧啊。

同樣的,量子研究者根據“對立守恆定律”推測,時間也應該存在對立守恆的關係:

一種是物質時間系統,也即宏觀時間系統。就是我們平時宏觀上所遵循的客觀參照計量時間,比如地球自轉一圈為一天,公轉一圈為一年,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圈為一月。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等。

另一種是意識時間系統,也即微觀時間系統。該種時間系統主要依賴於主觀意識的作用,主要存在於微觀粒子間流動,可被主觀意識影響速度流動的快慢。

兩種時間之間遵循對立守恆定律,如同繫結成了量子糾纏關係般。當宏觀上的物質時間流速很快的時候,微觀上的意識時間就會流速很慢。而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取決於對物質時間和意識時間兩者的傾向性選擇,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表現出粒子特徵還是波的特徵,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這也可以證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如果物體(或人)的速度接近光速,這時,當你在接近光速的飛船裡向地球回望時,會發現,地球像快速播放電影一樣,在短短几分鐘可能已經播放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幾萬年裡所發生的事情。為什麼呢?根據兩套時間系統所遵循的對立守恆定律,正是因為意識時間的飛速流動讓相對的物質時間變慢了。運動接近光速,相對物質時間變得非常緩慢,不正好吻合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嗎?

或許會有人問,為什麼人在彌留之際大多數都能將一生時間所經歷的事在頭腦中迅速過一遍呢?要知道,那個時候,人可是靜靜躺著的,並沒有運動,物質時間也就沒有變慢,意識時間又是如何加速流動去回憶一生所發生的事呢?

其實,這個時候,人的生命幾近終點,相對物質時間也就等於停止了,所以根據對立守恆定律,也就等於全部轉化成了意識時間,所以意識時間才能遠超光速地快速回播一生中的大小事件(這個時候看到的只能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不能像在近光速飛船裡那樣看到地球未來之景)。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一下,那份研究者的調研報告裡為什麼會出現三種對時間流速的不同感覺。

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宏觀物質相對時間,以及微觀意識相對時間,都是各不相同的,都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對時間的感覺才會有快有慢,或者沒有什麼太大的相對變化。

如果將來能被科學家證明時間真的存在兩套系統,那麼我們就可以真正做到自己掌控時間。這要比用愛因斯坦相對論裡的方法來改變時間所需的成本低廉得多。

如果我們想要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就讓相對個人的物質時間變快,只要改變個人的意識時間讓變慢就可以了(有一句話叫做“靜下心來,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我們想快速思考或回憶起以前的事,就讓個人的意識時間加快,只要經常運動讓相對個人的物質時間變慢就可以了(雖然這裡的物質時間變慢原理還是需要用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但我們無需去建造光速飛船來實現,因為我們沒必要讓物質時間變為接近於零,無需像彌留之際的人一樣在幾秒內去快速播放幾十年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加快思維,快速思考,快速記憶,如此,前面的那些偉大科學家和大能們,就不會在離開地球時留有遺憾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援。

4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美國人往水庫裡放9600萬個黑球,五年後水庫和黑球都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