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公佈的研究報告,“洞察”號探測器在10個月內總共探測到了174次火星地震,表明這個紅色的行星,就地質學意義而言仍在“悸動”。
根據火星快車探測器資料還原的科柏洛斯槽溝影像。ESA / DLR / FU Berlin
火星勘察軌道器拍攝的科柏洛斯槽溝。NASA
長達1千多千米的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就像是一條傷疤,穿越了火星赤道附近的許多隕擊坑和山地。鄰近地區相對年輕的火山,以及許多滾石留下的痕跡,讓科學家不由得浮想連翩——火星是否依然活躍?
現在人們無需再猜測了。最近發表在《自然:地質學》和《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系列論文,向人們展示了“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在著陸火星後前10個月內的許多發現。而這其中就有關於科柏洛斯槽溝的。“洞察”號發現,這顆紅色的行星就地質學意義而言,至今依然是活躍的。
“洞察”號著陸器的主要任務是對火星的地震、地質、氣象和磁場進行探測。它首次將地震儀和磁力計送上了火星表面。儘管“洞察”號無法移動,但是天文學家相信,它的發現會讓人類對這個地球近鄰行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去年火星春季的一個夜晚,日間的風剛剛平息,繁星剛剛顯現,“洞察”號感知到了一次強勁的地震。80分鐘後又是一次。這兩次地震的強度分別是3級和4級,相當強。在對資料進行了分析之後,研究人員發現這兩次地震都源自1600多公里外的科柏洛斯槽溝。
事情還沒完,在隨後的10個月內,“洞察”號總共探測到了174次火星地震。這些地震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中24次規模較大,距離探測器比較遠;而其餘的規模較小,且波長較長——這表明它們可能是淺源地震。
到目前為止,“洞察”號探測到的地震波和地球板塊邊界處產生的地震波都十分相似。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火星上今天依然存在地質活動,乃至火山運動的表現。
探測地震是地質學家了解行星內部構造的重要方法。地震波在穿越密度不同的行星內部物質時,速度和方向會發生改變。所以“洞察”號收到的每一個地震波訊號,都可以加深科學家對這顆紅色行星內部結構的了解。
“洞察”號的地震儀。NASA / JPL-Caltech
在最新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還公佈了“洞察”號對火星大氣和磁場的探測結果。“洞察”號發現,其所在區域的火星磁場強度,要比通過衛星探測結果估算出來的強10倍。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在“洞察”號所在的位置上,可能蘊藏有磁性岩石。
參考:InSight’s first look inside Mar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0-0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