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由近到遠:
1、水星
水星(英語:Mercury,拉丁語:Mercurius),中國稱為辰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週,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
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它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凌晨稱為辰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Sunny的照耀下通常看不見水星。
2、金星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金星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於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
3、地球
地球(Earth)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是太陽系中直徑、品質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也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
4、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四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品質為地球的14%。火星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均與地球相近,但繞太陽公轉週期是地球的兩倍。
由於地表廣泛分佈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其地表沙丘、礫石遍佈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5、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是顆巨行星,主要成分是氫,品質是太陽的千分之一。由於快速自轉,其外觀呈現扁球體,外面的大氣層依緯度成不同的區與帶,在彼此的交界處有湍流和風暴作用。中國稱木星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週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歲星呈青色,與“五行”學說聯絡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木星。
6、土星
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由近到遠)位於第六,體積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屬氣態巨行星。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總共有82顆,其中土衛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
7、天王星
天王星(Uranus)是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18.37~20.08天文單位),其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品質排名第四(小於海王星),幾乎橫躺著圍繞太陽公轉。
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氨和甲烷在此只能以液體來存在),與可以探測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氣層最冷的行星。其外部的大氣層具有複雜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較而言,天王星的內部則是由冰和岩石所構成。
8、海王星
海王星(Neptune)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品質排名是第三。海王星在直徑和體積上小於天王星,品質卻大於天王星,大約是地球的17倍。它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頓是海神王,所以譯為海王星。
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這是行星呈現藍色的原因之一。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風速高達2100km/h。它的雲頂的溫度是-218 ℃(55K),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而核心的溫度約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