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兩個問題,在宇宙尺度上,暗物質不是網狀結構嗎?怎麼是均勻的?呃,這個主要看以哪個尺度來看?在宇宙這種超大尺度上,暗物質確實是網狀結構,也就是至少是在星系這種尺度上才會有暗物質暈,這種團,而在普通物質密集的小尺度上,比如說星系內部,他可能就不會像普通物質那樣聚整合星球一樣的大密度結構,因為在目前的暗物質模型下,大部分的暗物質都是冷暗物質,這裡冷的意思是構成暗物質的這些粒子,它們的運動速度非常緩慢,像聚整合高密度的小結構,非常困難。
第二個問題,再解釋下宇宙膨脹導致退行速度超光速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下什麼是共動距離和固有距離,共動距離說的是不隨宇宙膨脹而變化的這一距離,因為測量度規和膨脹的空間是共動的,你可以想象成用於測量的尺子,它自身也在隨著空間的膨脹而變長,所以不管你怎麼測量的都是原來的值,而固有距離,則是用一把理想中的長度不會變化的尺子來測量,所以測出的距離應該是會變大,我們平時說的距離一般都是指的後者固有距離,但是這個固有距離,很難直接測量你想啊,所有東西都在膨脹,去哪兒找一個固定不變的尺子嗎?所以我們對於它的測量,主要是靠光譜的紅移來間接推算,因為紅移量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由於宇宙膨脹導致的,也就是星系距離我們越遠,由於中間的空間膨脹的越多,波長可以被拉長得越長,所以它的紅移量就越大,這個固有距離足夠遠時,對應紅移量的話,也就是該天體的紅移值足夠大時,它的退行速度就會超過光速,這個紅移值大概1.67,目前觀測到的各種類星體基本都是大於該值的,所以對於這些遙遠的類星體來說,它們的退行速度已經大大大超過了光速,那我們為什麼還能看到他們呢?甚至還可能看到更遠的距離,這是因為我們看到的光線其實是很久以前發出的,在那個時候,這些天體還並不在今天這個位置,而是相對於今天比較近的距離,當光發出後,雖然天體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之前發出的光,還是會從之前那個相對比較近的距離慢慢跑向我們直到被我們看到,只是這部分光線在過來的途中,由於空間膨脹導致波長被拉長而已,所以說那些遙遠的天體,他們並不會立刻從我們的目光中消失,而是會隨著波長的拉長頻率越來越低,直到無法被我們觀測到。
再來說一個被問道機率很高的問題,就是當一個人掉進黑洞究竟會怎麼樣?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感興趣,其實究竟會怎麼樣?這要分兩種情況,也就是要從觀察者和跌入者兩個角度分別來看,假如我們是觀察,看到某人正在跌入黑洞,如果從我們的視角來看,隨著他慢慢靠近黑洞,他感受到的引力越來越強,同時引力增加的幅度也會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假如他是頭朝上腳朝下,這個姿勢掉入黑洞,那麼他腳部受到的引力會大於頭部,因此他會被拉長,就像麵條一樣,那我們先不考慮這個,假設它能安全地進去,由於他所在處的引力越來越大,所以從我們來看,由於時間膨脹效應,首先這個人的動作會變得越來越慢,同時,它的樣子會變得越來越紅,越來越暗,因為光線的波長被拉長了,也就是出現了紅移,隨著波長進一步被拉長,光線逐漸超出了可見光波段,於是我們會發現這個人慢慢消失了,誒,這裡消失,只是說我們看不到了,但是他人還在,所以從時間線上來說,在我們的角度來看,這個人最終會靜止在黑洞視介面上,也就是他的時間在此處靜止了,這是從我們外部觀察者的角度來看,但是如果我們從跌入者的視角來看,他對於自身不會感到任何一場,當然,除了被拉成麵條以外。首先,整個跌落過程對他來說其實並沒有變慢,反而是他看外界,我們的動作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到最後別說我們恆星,甚至是星系的一生,對他來說都是曇花一現,它甚至能見證宇宙的最終命運,當然,你可能會說不是還存在霍金輻射嗎?是的,不過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會引出更大的未解之謎,就是黑洞資訊悖論,所以先不考慮這塊,剛才說的他看到黑洞外的那些場景,其實只是在理論上,實際上呢,外界的光線,此時不可能以可見光波段射入他的眼睛,因為你想啊,我們看它是紅移,相反,他看我們都成了藍移,也就是他看我們會慢慢變藍變亮,但緊接著外部的光線將會以極高的頻率甚至比伽馬射線還要高得多得多的能量射向他,所以別說他看不到恆星的毀滅了,他自己可能早就被高能射線燒死了,但是如果從時間線上來說,在跌入者的角度來看,他最終還是會穿過時間點直到起點,不過理論上真正穿過事件面的是它的質量,也可以理解成他的本體,而構成物質本體的各種資訊,比如原子,分子是如何排列的,這些資訊都將全部被保留在事件面上,並不會進入黑洞,因為黑洞無毛嗎?是不是發現越來越難想象了?而且為什麼同一件事情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呢?這就是事件面這個名字的由來,他的完整名字叫事件事界,也就是事件的邊界,邊界以內發生的事,對於邊界以外的人來說,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