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8世紀以前,盛行著一種錯誤理論——“燃素說”。認為可燃物質中存在著“燃素”,物體燃燒時,“燃素”以光和熱的形式分離出來。燃素學說實際上是很不科學的,可是風行了100多年。許多著名的化學家如舍勒、卡文迪許都擁護燃素學說。

1774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列在給氧化汞加熱時,偶然發現了一種新的氣體,蠟燭在這種氣體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旺,這正是氧氣。遺憾的是,普里斯特列認為,這種氣體根本不含燃素,但因蠟燭大量的釋放出燃素,所以燃燒得更旺。他把這種氣體叫做“無燃素空氣”。恩格斯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普里斯特列在“真理碰到鼻子上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

後來,法國化學家拉瓦斯經過多次實驗,認識到這種“無燃素空氣”正是氧氣,於是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這樣,人們才得以弄清燃燒的本質。這也說明燃素說是錯誤的。

類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很多常識和“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我們經常聽人說,每天飲用八杯水有益健康,於是很多人不管喝下這八杯水有多難受,也堅持去喝,那麼,當你喝了這些水感覺煎熬時,你是否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這麼難受也要喝下這八杯水呢?這常識背後有沒有你沒深入了解的東西呢?只要你想了,你就會發現,該說法忽視了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只單純計算了人體需要的水量。日常喝的果汁、牛奶等完全可以滿足人體對水分的需要。適量喝水,喝多了水,反而對健康不利。

再比如,很多人認為多喝骨頭湯可以補鈣。事實上,眾多的研究表明,骨頭湯裡並不含有更多的鈣,雖然加醋熬製會使骨頭湯中的鈣有所增加,但仍然較低。

怎麼,這些看似正確的小常識,居然是錯的?其實並不奇怪。孔子教育我們,凡事應“三思而後行”。然而常識往往不在“思”的範圍內,因為某些常識已化為人們心中不可動搖的精神權威,獲得了不受思維審視的“豁免權”。當你看習慣了,習以為常了,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覺得事物本就如此,對它的了解已爛熟於胸,無須再做調查思考。殊不知,事物總在變化,由於對變化了的情況不了解,對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了。

俗話說:“熟知非真知,積非可成是。”這也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導言中所闡述的一個重要觀點。熟知與真知是有區別的,甚至可以說有很大的差距。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輪廓,而對其內涵卻未加深思,因而並非是真知。常識也是如此。常識往往是各種錯誤、荒謬的源頭,是世俗的藏身地。因此,常識不是純粹知識。

黑格爾說過一句話:“對認知的認知,對思想的思想。”即對熟知事物關於真知的反思。隨著研究的深入,環境的變化都能顛覆之前的理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常識在日常應用的範圍內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它一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碰到極為驚人的變故。”我們的科學前輩是從沒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中發現真理的。他們遭人質疑、指責,甚至付出了生活的生命。例如,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提出血液來源於心臟而非大腦的理論卻被處死,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的布魯若被活活燒死在鮮花廣場……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常識會把一切非常識的東西掩蔽,所以,不要把熟知當真知,更不要把常識、熟知當作全部的知識和智慧。我們要培養自己的逆思維心理,尊重常識但不迷信常識,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裡反向追問並能夠質疑,繼承並能夠批判,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只有顛覆慣性思維,讓天翻,讓地覆,讓天地之間的至尊土崩瓦解。你才會在顛倒乾坤裡開闢新的道路。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氣候造成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