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Taubert, Jessica, et al. "Parallel processing of facial expression and head orientation in the macaque brai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0.42 (2020): 8119-8131.DOI: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0524-20.2020封面:Tim Mack人類的交流並不全部透過語言。靜默不語的時候,我們或轉過頭去,或變換表情,對方透過這些視覺訊號推測我們內心的聲音,正所謂“盡在不言中”。這些大腦究竟是如何呈現和使⽤這些資訊的呢?近日,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IMH)的⼀項研究表明,靈長類大腦的特定區域會分別對同類的頭部方向和麵部表情的改變產生選擇性的反應——這或許會為解釋臉部識別系統在社交活動中如何執行提供⼀些線索。
研究者首先透過給實驗猴呈現⼈臉和猴臉的圖片刺激,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技術(fMRI)找出了實驗猴對臉部有選擇性反應的區域(face patch),並將目標鎖定在顳上溝(STS)附近的前外側區(AL)、中間外側區(ML)、後外側區(PL)、前基底區(AF)和中間基底區(MF)等五個臉部識別區域。接下來他們用計算機3D模擬出高模擬獼猴(avatar)的頭部,透過改變頭面部引數設計了其四種頭部特徵的圖片:1)頭部方向和麵部表情同時保持不變,2)頭部方向改變而面部表情保持不變,3)面部表情改變而頭部方向保持不變,以及4)面部表情頭部方向同時改變。研究者在給實驗猴呈現這四種圖片時進行fMRI掃描。
圖1:獼猴的皮層功能性臉部識別系統。當對方身份保持⼀致的時候,獼猴的腦內有特定的區域處理不斷變化著的面部表情和頭部方向的資訊。—Taubert et al., J. Neurosci.不難想象,這些臉部識別區域在面部表情和頭部方向同時改變的情況下最為活躍。如果進⼀步比較面部表情和頭部方向的選擇性,他們則發現AF和MF區域在只改變面部表情的情況下比只改變頭部方向時更活躍;相反的,AL區域在只改變頭部方向的情況下,比只改變面部表情時更活躍。有趣的是,除了AF和MF,負責情緒感知的杏仁核區域(amygdala)在avatar改變表情的情況下也被激活了——特別是當表情變成恐懼和順從的時候,它們的反應尤其強烈。看來要想讀懂對方,看臉依然是猴子的不⼆法門。原標題:《如何從交流中讀懂對方?答案當然是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