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021年2月5日20時,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動機點火工作,順利完成地火轉移段第四次軌道中途修正。目前,天問一號正位於距離火星約110萬公里的地方,即將抵達火星。那麼,為了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抵達火星,背後有哪些高校的鼎力相助?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大致可分成兩個部分,分別為運載火箭部分“長征五號”和探測器部分“問天一號”。前者是為了讓探測器擺脫地球引力,成功上天;後者則是為了實現我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最頂尖的學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長征五號的研製立下汗馬功勞。長征五號總設計師“李東”、總指揮“王珏”、副總設計師“楊虎軍”都是北航的畢業生。此外,在長征五號火箭構造、熱防護、氣動佈局等關鍵設計環節,以及火箭所使用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YF-77 氫氧發動機等許多重大分系統研製中均有突出貢獻。

不僅如此,火箭眾多分系統總負責人來自西電、南航、西工大等高校;火箭燃料、發動機姿態控制等課題來自西工大;文昌航天發射場多個系統負責人來自天大;火箭的超精加工,設計製造等環節當然離不開國防科技大學。

再說探測器部分。“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張榮橋本科畢業於西電,研究生就讀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指揮赫榮偉來自北科大。探測器上的部分結構所採用的“目前世界上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這一突破性成果同時也打破了我國在相關領域被卡脖子的困境。

“天問一號”供能的關鍵“太陽能板”離不開哈爾濱工業大學,探測器所採用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在軌可控展開,解決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地面捲曲鎖緊—在軌可控展開—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的難題。

任務過程中的資訊傳輸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影象資訊,為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李雲松教授影象傳輸與處理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影象和資料壓縮任務。此外,在探測器通訊、控制等環節也有西電、清華等高校參與。

本文主要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奔向火星的環節中有突出貢獻的高校(根據公開資料)。後面,有關探測器著陸、巡視相關技術環節所參與的高校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陸續介紹,敬請關注。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真實存在的“殭屍真菌”,能夠操控宿主行動,或被用於抵禦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