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我要和你分享的是王球老師領讀的《腦與意識》精讀班的片段。
這段內容講的是,想要製造會思考的機器,人類需要邁過哪三道檻?
人類想要造出會思考的機器,這個夢想已經有很多年了,可是,科學家們的回答永遠是:“30年以後就可以做到啦”。30年後又30年,直到今天,這個夢想還是沒有實現。
“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之後,這個問題又一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科學家們認為,一旦研究出了通用人工智慧,就能擁有“會思考的機器”。而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邁過三道門檻。具體是哪三道門檻呢?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人類有意識的大腦,究竟是怎樣工作的,那些細節情況我們目前瞭解的不算太多,但是關於意識與大腦的關係,大致的框架已經有了。那麼現在,我們來問第三個問題,在技術高度發達的未來,我們是不是可以製造出和人腦有著同樣意識水平的電腦呢?
人類能製造出會思考的機器嗎?
這個問題,這幾年隨著人工智慧熱潮的到來,特別是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柯潔這些頂尖的圍棋高手之後,也成了一個非常火爆的大眾話題。很多人還擔心,人工智慧一旦有了意識,控制人類、奴役人類、《天網》之類的科幻災難片裡的場景,搞不好就會真的發生。但是按照現有的人工智慧技術水平看,這個說法即使算不上無稽之談,也幾乎是杞人憂天。而且還有個理由是,人工智慧毀滅人類的動機是什麼?
回到問題上來:從原則上說,以後腦科學和計算機技術高度發達了,會不會出現一臺有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呢?這一點王球老師和《腦與意識》的作者迪昂的觀點是一樣的:只要克服目前人工智慧面臨的三個瓶頸,當然可以!它們分別是:靈活交流、可塑性和自主性。
靈活交流,就是說計算機不同的程式之間,資訊可以自由溝通、靈活剪貼、有序運作。這也是全腦神經工作空間理論帶來的重要啟發。
第二個是可塑性。我們希望未來的人工智慧,會根據所在的環境,看到自己自身構造的不足來調整自己。知道哪些輸入的資訊值得關注,知道如何整合這些資訊,等等。雖然說起來,現在的機器學習、大資料演算法也有可塑性,可惜它們都是專家系統,只會做一件事,沒有靈活性。
比如阿爾法狗,可以從無到有發展出超越人類的圍棋技能,但是你讓阿爾法下中國象棋就不行,它要從頭開始學起。但是人類不一樣,假如柯潔現在只會下圍棋,你讓他下象棋,他掌握了規則很快就會,而且一開始的水平就比普通人高。因為他的知識遷移水平很高,資訊靈活性意味著智慧的通用性。
最後一個要突破的瓶頸,就是自主性。現在的計算機要做什麼,比如下圍棋還是下象棋,都是人類給設定的任務。有意識的計算機,應該擺脫這些外來的目標設定,不需要使用者跟它交流,就可以運用自己的價值體系,來決定把哪些資料放到全域性工作空間中進行有意識的檢查。
我們的大腦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來探索外部世界,實時把握自己的內部狀態,這也是一臺有意識的計算機應該自帶的能力。
可能有些人會反駁說:“那像這樣的一臺計算機,即使突破了靈活性、可塑性、自主性的侷限,它還是沒有主觀體驗,也沒有自由意志,所以還是達不到我們人類的意識水準啊。”在迪昂看來,這只是一部分人的一種執念,對“主觀體驗”和“自由意志”兩個概念的把握出了錯。
我們在第二講就說過,因為所謂的意識的困難問題並不存在,主觀體驗根本不是個事情,只要有了意識通達,就有主觀體驗。那麼關於自由意志,迪昂認為,假定一臺計算機,都有了靈活性、可塑性和自主性了,哪怕它是一個受到因果法則和算法系統支配的系統,自由意志也不是個問題。
因為自由意志,就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有意識的選擇,就是從當前的感覺和記憶中收集所需資訊,然後進行彙總、評估,選出你想要的,並且使用內部反饋來最終引導行為。
所以總結起來說,一旦計算機有了完備的意識通達,它的意識水準就跟我們人類是差不多的。
王球老師認為,要製造出這樣的計算機,需要一個藍圖、一個模本,最好的模本就是我們的大腦。但是受制於我們目前對大腦的把握程度,實現這個目標還是比較遙遠的。
另外,未來的智慧形態,主要還是人機一體化,就像我們用義肢幫助我們行走,用人工耳蝸幫助我們恢復聽力一樣,以人腦為載體,以智慧晶片為增強手段,透過往大腦裡植入晶片,來增強我們的記憶能力、算數能力,這個事情反而是比較簡單可行的。至於說這種做法,在倫理上、法律上會帶來什麼後果,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推薦閱讀
▼
譯者:章熠
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訊,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