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021年2月10日左右,天問一號即將到達了火星軌道。自從2020年7月23日發射升空進入地火轉移軌道以來,天問一號用了200多天到達火星。天問一號拉開了中國火星探索的帷幕。在不太久遠的將來,天問二號將要執行火星取樣返回任務,為載人登火打下基礎。人類登上火星後,會一步步建立基地,改造火星環境,最終殖民火星,把火星變成人類第二個家園。

未來的火星殖民地

如果給這一切做個時間預測的話,人類登陸火星大機率在本世紀三十年代能夠實現。建立火星基地在登陸火星之後就會開始,在四十年代可能會有常年有人駐守的火星基地。這算不算過於樂觀呢?其實不然。以人類現今的技術水平,送人類上火星並返回,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關鍵在於成本。或者說世界上最主要的國家,也就是中美兩國,願不願意花這個錢。

進入地球低軌道的StarShip

到二十年代中期,Space X公司的StarShip將會成熟,能用很低的成本向地球低軌道(LEO)提供超過100噸的運力。當用於火星任務時,Space X需要事先在火星生產回程的燃料,在StarShip返回時加註。正常來說,Space X在三十年代開始載人登火,技術上有一定把握。

StarShip在火星降落

至於中國,預計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長征九號運載火箭能夠投入使用。長征九號的LEO運力預計能達到180噸,月球低軌道運力65噸,而火星轉移軌道能有50噸。有了力氣大過土星五號的長征九號在手,中國可以用兩枚或多枚長九完成載人登火任務:一枚運載宇航員到達火星實現火星著陸,另外一艘太空船在火星軌道做為回程之用,或許加上幾次發射用於運輸裝置和給養。總之,本世紀三十年代很有希望實現載人登火。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

以現有人類化學火箭的技術水平,宇航員從地球出發,到達火星再返回地球,需要耗時大概三年。地球和火星的會合週期為26個月,也就是每隔26個月地球火星之間的距離達到最近。這個時間也就是地火往返的發射視窗。假如走最省燃料的霍曼轉移軌道,地火之間單程要走九個月。如果中間做一次變軌,所需時間能像天問一號那樣降到不足7個月。反正以目前的技術條件,地火之間的單程耗時不少於6個月。

登上火星

假如宇航員花6個月去火星,在火星呆20個月返回地球,路上再來6個月,這是32個月;假如花9個月去火星,在火星呆17個月返回地球,路上再來9個月,這是35個月。地火之間折騰一次來回,怎麼樣也需要將近三年時間。

規劃中的美國/歐洲火星取樣返回任務

至於說什麼時候能夠實現人類大規模殖民火星?需要有新一代太空飛船引擎的出現。否則的話,隨隨便便路上就是六個月,實在受不了啊。當年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從英格蘭抵達北美殖民地的時候,航行時間不過66天。未來人類要成群結隊去火星的話,旅行時間必須要壓縮到2個月以內甚至兩週才好。那麼這樣的太空引擎出現在地平線上了嗎?

當年的五月花號就是這麼一艘小船

講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比衝的概念。火箭在太空中飛行,本質上來說相當於把燃料以一定的速度向後丟擲去,從而獲得向前的反作用力。可想而知,燃料向後噴射的速度越快,引擎的效率就越高。因此,人們把火箭噴射速度再除以地球引力加速度g,這個值叫做比衝,單位是秒。

火箭噴射速度是火箭效能的重要指標

在太空中,效能最好的液氫液氧火箭,比衝大概450秒。簡單算一下就知道,噴射速度為4400多m/s,這已經超過工業炸藥爆炸的速度了。這麼多年來,化學火箭沒什麼太大進步,基本上達到了它的極限。要想進一步提升比衝,化學火箭的路子是不能再走下去了。

離子引擎

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人們發明了電推進的方法,透過電磁場對推進劑進行加速,實現更高的噴射速度,從而大大提升比衝。電推進引擎的比衝能輕鬆做到3000-4000,甚至上萬,比化學火箭的推進效率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霍爾推進器屬於電推進系統

目前已經有一些電推進系統投入使用。但它們的問題很突出,就是推力太小,很多引擎的推力都不到1牛頓。用於衛星維持軌道,或者無人探測器慢慢走是可以的,但對於載人登火這樣的任務就不適合了,需要有更大推力的電推進引擎面世才行。這裡介紹一下VASIMR(variable specific impulse magnetorocket),即可變比衝磁火箭,理論上它能在達到高比衝的同時提供比較高的推力。

VASIMR的工作原理

VASIMR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首先,注入的推進劑被電離,再由超導體產生的強磁場將離子體約束到一個小空間裡,然後透過微波將離子體加熱到一百萬度的高溫,最後噴射出去。VASIMR能實現3000~12000的比衝,單臺發動機能提供大約5牛頓的推力。

VX200引擎地面實驗

VASIMR的提出者是美國華裔科學家張福林博士。張福林1950年生於美國波多黎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西班牙裔,從MIT獲得博士學位,從1986年開始做為NASA航天員7次進入太空。張福林2005年從NASA退役後成立了Ad Astra火箭公司,開發VASIMR技術。目前VASIMR引擎已進行過大量的地面實驗,未來將有機會獲得太空應用。

張福林

理論上來說,使用VASIMR引擎,能把地球到火星的單程時間縮短到39天。但問題在於,VASIMR引擎在輸出大約5牛頓推力的同時消耗了200kW的電力,要實現5000牛頓推力得200MW的電力,人類目前只有核裂變技術才能做到這樣的電力供應。然而,真要把核電站搬到太空,必然面臨相當多的挑戰,比如防輻射和散熱都是大問題。

使用VASIMR引擎奔向火星

總之,人類目前的化學火箭技術,也就能支援宇航員到火星插個旗。暫時還看不到可行的火箭推進技術,能讓人類實現幾十天內到達火星的旅行。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大規模殖民火星是不現實的。

17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我們的大腦司令部是怎樣淪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