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最近關於人類永生的話題又火了起來,正在熱映的《輯魂》、奇葩說最新一集的話題“能否自由買賣生命時間?”、包括去年穀歌首席科學家宣稱的“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無一不是延續這個話題。為什麼人類對於永生興趣如此之大,永生真的就美好嗎?

谷歌首席未來學家家雷·庫茲韋爾,預言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過去30年,他對未來預測的準確率接近90%。

為什麼人類懼怕死亡?

對於未知的事物,我們都是心懷畏懼的,但這種畏懼是與生俱來的嗎?

關於這個議題,1920年前曾經有個瘋狂的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對一個8個月大的嬰兒做過關於“小孩的恐懼和膽小情緒是如何形成的?”恐怖實驗,是顯示人類經典條件反射經驗證據的實驗。

透過重複“小艾伯特接觸白鼠→敲鐵棒→ 巨響→被嚇到大哭”這個過程,建立了小艾伯特對所有毛絨類生物/物品的恐懼,以此證明每個孩子都天生無畏,真正讓他們產生恐懼和膽小情緒的,其實是成人的反應和引導。該實驗完成後,約翰·華生並未去除嬰兒的條件反射,扭曲了嬰兒的心理,被後世認為違反學術道德。

史上最恐怖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由此可見,我們之所以有害怕情緒,是成長過程中學習而來。而害怕死亡,是對現有慾望的執念,因為死後世界的未知,我們無法延續現有的親情、友情、愛情、名利、地位等。更有對宗教宣揚的地獄觀,懲罰和苦難的恐懼。

衰老的兩個關鍵特徵就是端粒長度縮短和細胞老化,全面衰老意味著死亡的臨近

隨著年紀增大,端粒越來越短。

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的小段DNA高度重複序列(TTAGGG)-蛋白質複合體。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到一定程度,細胞就進入衰老狀態,因此端粒又被稱為細胞的“生命時鐘”

人類的個體死亡,保障了整個種群的繁衍

有高中生物常識的人都知道,細胞在分裂的時候是有一定機率產生突變的,間接導致了物種進化的多樣性,這樣才能面對大自然的優勝劣汰。如果個體根本就不會死亡,那麼突變和進化就失去了動力來源,種群就會向單一方向發展。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個體不會衰老死亡,並不等同於個體不會意外死亡,如果種群過於單一,碰到不可逆的意外或者天災,就會有滅絕的風險。

因此,生物體內有一套限制細胞分裂次數的機制。美國學者透過對人體成纖維細胞的實驗繁殖發現,嬰兒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一般能分裂50次左右,成年人的這種細胞常只能分裂20~40次,而一位80歲的老年人則不到10次。當細胞分裂次數到達極限,就會衰老死亡,這樣既可以保證一定程度的進化優勝劣汰,又可以限制遺傳時的出錯率,保持種群基因的相對穩定,減少突變導致的正常細胞癌化。

永生真的有那麼好嗎?(大量的圖片,請注意流量)

如何得到永生?可以想到的兩個方向:器官替換和基因改造。但不管怎樣發展,就人類社會來說,資源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就意味著,有任何科技方面的“福利”,優先享有者都是權貴階層。而窮人想要獲得資源,需要更高的代價來交換,就如《輯魂》中演繹的一樣。

1.基因改造過的“優秀人類”,剝奪了普通人的就業平等權和生育權,如電影《千鈞一髮》。

我們不能指望富人吃肉的同時,主動給窮人喝湯。人性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富人不但吃肉不會給湯,還會壟斷所有的資源。藝術源於生活,而這類細思極恐的電影真的是數不勝數。

2.富人剝削窮人知情權,甚至生存的權力:

毫無知情權的克隆人被富人圈養,成為器官供體,為有錢人延續生命。《逃出克隆島》

普通大兵將身體租借給公司,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將死的商業大佬佔據身體、清除意識。《幻體:續命遊戲》

生命兌換成了時間貨幣,要想活著就得為富人打工,時間沒了生命終止。《時間規劃局》

3.富人制定傾向自己階層的社會規則,決定窮人的命運:

窮人為了更好的生活,甚至放棄揭示真相的初衷,甘心擔任扮演成功者的工作。《黑鏡》第一季第二集

窮人迫於生計,被迫互相殘殺,參與滿足富人殺戮心理的遊戲,贏得遊戲就能獲得金錢和免罪。《13駭人遊戲》

4.亦或者,並沒有實現全民永生,像吸血鬼一般,雖然不會老去死亡,但伴隨自己的是無盡的孤獨。

《夜訪吸血鬼》

可見,永生除了讓人類物種更單一外,還可能打開了“潘多拉的寶盒”

永生讓權貴階層逐步實現資源的絕對控制,社會的階層也會更加固化和分明。當權力和財富集中後,一切事物都可能商品化,即是道德底線的最終瓦解。

正如《奇葩說》中陳銘所說的:“時間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最後的公平!”造物主限制了細胞的分裂次數,設計了生命時鐘,也許,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也讓生命有了積極的意義,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璀璨的人類文明。輕易地打破這種限制,很有可能將成為人類的噩夢。

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常順有話如是說:量子糾纏與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