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970年4月24日,在祖國西北的一塊神祕的曠野上,一枚新型的運載火箭正矗立在那裡。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正被它託舉著,馬上要進入太空。儘管衛星進入太空足以讓很多人精神振奮,激動不已,但是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後,怎麼與地球進行通訊聯絡?怎麼控制它的執行軌跡?怎樣指揮衛星正常的進行運轉?無數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現在,近千名的技術人員早已撤出衛星發射場,這些人中竟然無法找到一位能夠衛星測控的專家。

因此早在2年前,發射場就從一些大學的天文系尋找合適的人才來主持衛星測控,但這批人才一到發射場,就立刻被拉到基層鍛鍊,知道半年後才調回來看是否合適。不管怎樣,從這以後,發射場也算是有了自己的衛星測控團隊。從這以後,這批年輕人就在這片荒涼、貧瘠的土地上探索,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精密定軌計算專家,同樣也是高階工程師的李濟生,當年就是在這裡成長起來的。

1943年,李濟生出生於山東濟南,。在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只剩年幼的李濟生和母親相依為命。誰知禍不單行,在李濟生十二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去世了無父無母的李濟生只好跟著姑姑、姑父一起生活。李濟生小時候個子很矮,但是成績卻一直很高。據他的老師回憶,李濟生從小就很要強,對自己要求非常高,什麼事情都不甘落後。1966年,李濟生順利的從南京大學的天文系天體力學專業畢業,這個專業人也特別少,屬於中國稀缺專業和人才,在畢業後,李濟生就到西安的衛星測控中心報道,參加工作,主要任務就是衛星軌道動力學鑽研和衛星測控等技術研究工作。

讓時間跟隨我們來到那片茫茫戈壁,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在一片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房子裡,一群年輕人正在著急的運算著軌道資料。沒錯,這就是中國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前期。這時年輕的李濟生和他的同伴們根本摸不著頭腦,這可是中國第一次發射衛星,之前也從沒從事過軌道運算,一時間不知從何下手。沒辦法,只能去模仿別人現有的方案。可是李濟生並沒有滿足於此,他決定深入研究。無論任何事情,只要摸透其本質,就會延伸出一系列結果。李濟生深入研究之後萌生出一個念頭:自己要親自擬定一個軌道計算方案,而這個方案一定要高品質。第一個目標實現之後,李濟生還想在縮小軌道的計算誤差,但是當他把誤差縮小到二百米的時候,感覺遇到了瓶頸,無論是知識層面還是視野開闊度,又或者是時間和經歷不足,都讓他意識到如果不尋找一個新的研究環境,他的工作將很難進展下去,於是他決定出國留學。

但是那個時候出國留學都要參加考試,於是他參加了1978年的留學人員全國統考。考試很順利,他通過了很多大學的考試,有很多國外大學向他伸出橄欖枝,但李濟生覺得都不是他想研究的領域,就都 一一拒絕了。終於,時間來到了1982年,這一年,李濟生收到了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空間研究中心的信件,同意他去學習深造,但意外出現了,由於時間節點特殊,李濟生深思熟慮之後只好先留在國內繼續做研究。一年後他的工作完成,組織上也為他申請了重新留學,李濟生的留學夢終於實現了。1984年8月,李濟生踏上了實現願望的征途,前往德克薩斯大學學習。

1986年10月,李濟生留學歸來,滿載著學習的豐碩成果回到了祖國。從此,志在報效祖國的他每天就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只想將自己學習的知識全部用於中國精密軌道計算中,辛勤的汗水必將迎來豐收的成果,他把中國對衛星軌道的控制精度從原來的百米級精確到了米級,追上世界先進水平,在衛星軌道控制,軌道精度測控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便李院士現在已經逝世,但是他依舊用他的一生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為中國的衛星軌道計算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南極發現“血雪”,得知真相後令人擔憂:地球生病了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