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 11 年前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顯示,當人們的家庭收入超出一年 7.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48 萬元)後,幸福感便不再隨著收入增長而提升了。這項研究影響甚廣,被引用兩千餘次,成為了流行心理學的寵兒。然而,近期一項新研究顯示,錢能“換來”的幸福感沒有上限。
撰寫 李姍珊
編輯 魏瀟
11 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 Daniel Kahneman 與同事 Angus Stewart Deaton 共同發表了一項針對美國被試的研究,研究顯示,能換來幸福的金錢是有上限的,上限為 75 000 美元(約合 48 萬人民幣)。當個體的家庭年收入低於這個數字,幸福感會降低,但如果超出這個數字,薪資增長卻無法再增加人們的幸福感。這項研究獲得無數的引用、在各類社交平臺上引發了上千次討論,Daniel Kahneman 在自己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也談到了這項研究。
而在近來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頓商學院的高階研究員 Matthew Killingsworth 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分析了從 3 萬餘名被試中收集的超出 170 萬個主觀幸福感報告資料,發現錢能換來的幸福沒有上限。
收入越高越幸福?
收入越高的人一定越幸福嗎?大量研究的結論與我們的預想差不多——收入高低與幸福感水平呈正相關。但該領域還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懸而未決,第一個是,金錢帶來的幸福感是否存在“天花板”——換句話說,家庭年收入十萬與年收入五十萬的個體相比,加薪能否帶來同樣的幸福感提升?另一個問題是,收入水平影響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整體評價,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每個時刻的情緒感受?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研究者們將幸福感分為了兩個可被測量的維度。評價幸福感(evaluative well-being)指的是個體對生活的整體評價,比如對人生的滿意程度;即時幸福感(experienced well-being)測量的是人們在某一特定時間點的幸福感,這個指標體現的是個體當下的情緒。
來自 Kahneman 和 Deaton 的研究實際上發現的是金錢對人們即時幸福感的天花板效應。隨著收入提升,評價幸福感持續增加,但在家庭總年薪達到 7.5 萬美元之後,即時幸福感的增長逐漸停滯。也就是說,當收入達到特定水平,即時幸福感不再隨著的金錢增加而上升。
深色粗線條為被試在 Cantril 階梯量表評分平均值隨著收入增長的變化關係,該評分表示的是被試對生活的評價幸福感。淺色細線條為即時幸福感在三個情緒維度的評分隨年收入的變化關係。圖中可見,隨收入水平增長,評價幸福感持續增加,但即時幸福感的三個維度均在 7.5 萬美元左右到達平臺期。圖片來自原論文。
對該結果的一種解讀是,在美國,年均家庭收入低於 7.5 萬美金,人們的基礎需求還得不到滿足。這個階段的薪資增長對生存至關重要,因而影響著人們每時每刻的情緒感受。但越過 7.5 萬美金之後,基本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人們便不再時刻意識到金錢對幸福感的助推作用了,因此即時幸福感的增長曲線逐漸變得平緩。
然而,由於缺乏即時測量工具,過去的研究往往無法測量被試在過去某一時刻的感受。加之人們對過去的記憶總會受到當下情緒的影響,因此,Killingsworth 認為,這樣測量出的即時幸福感可能存在偏差。
追蹤幸福感
為了消除這種測量偏差,Killingsworth 在新研究中使用了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即在隨機的時間點要求被試填寫簡短表格。“透過這種方法,我能瞭解被試在當下的感受,不管他此時是在工作、閒聊、吃飯還是看電視。”他開發了一個名為“追蹤幸福感”的手機應用,透過這個應用,他能實時記錄被試當下的感受。應用每天都會在隨機的時間點向被試詢問:“你現在感覺怎麼樣?”,被試需要在應用上選擇,自己當下的感受在“很不好”到“特別好”之間處於什麼位置,這個問題記錄下的是被試的即時幸福感。此外,應用還會時不時向被試提問:“總體而言,你對你的人生滿意度如何?”回答標準在“完全不滿意”到“非常滿意”這個區間。這裡測量的是被試的評價幸福感。
“這些測量結果為我們提供了被試的生活碎片,透過拼湊這些碎片,我們能還原被試生活的‘全貌’,” Killingsworth 表示。該研究收集了 33 391 名 18 歲~35 歲美國被試總共 1 725 994 份幸福感報告。“研究者總想抽取總人口的代表性樣本,而我想得到人們生活中所有時刻的代表性樣本。”
收入多少,錢都重要
“這個結論是合乎邏輯的,當我們的收入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後,錢不應該還對我們的幸福感產生程度太大的影響,” Killingsworth 說道。但當他仔細分析資料時,卻發現不論是評價幸福感還是即時幸福感,均隨著收入增長而持續升高。這也就意味著,幸福感會隨著收入的增長而持續增加。“我沒能在這個增長曲線中找到任何拐點,無論你的收入多少,錢依然重要。” Killingsworth 這樣說道。
即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實時測量,粉紅色線條)及生活滿足感(即評價幸福感,藍綠色線條)隨著收入水平升高的變化趨勢。圖片來自原論文。
這項研究的許多結果與此前研究相似,但 Killingsworth 在結果中並沒有找到工資對體驗幸福感影響的臨界值。他認為這可能來自資料收集工具及方法上的差異:過去兩項找到拐點的研究均沒能實時採集資料,這可能導致即時幸福感被測量時的情緒影響,或由於記憶模糊而造成結果偏差;此外,過去對於體驗幸福感的測量採用的是二分測量法,人們到達一定工資水平便可能報告已對生活感到滿意,這導致其後的幸福感上升可能出現“天花板效應”。
控制與選擇
Killingsworth 的研究揭示了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更深層的聯絡。
收入更高的人幸福感更高,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對人生有更強的控制感。“手上有更多的錢,你的人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一個例子是,對沒有資產積累的‘月光族’來說,不管目前的工作待遇如何,他們都沒有辦法辭職,因為他們需要工資來維持生活。而有經濟基礎的個體能夠選擇更合適的工作。在大大小小的決定中,有積蓄能保證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有更高的自主性。”
但因此就把收入水平與幸福感劃上等號或許為時過早。Killingsworth 表示,“儘管金錢能對幸福感帶來積極影響,將這兩者劃上等號的人通常不會太快樂。”他認為,在真實生活中,收入在決定幸福感上只起到部分作用。
“要我說,人們很可能高估了金錢在人生中的地位,” Killingsworth 說到。“是的,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確實比我們以前意識到的更高,但它只是能為人們帶來幸福感的眾多因素中的其中一種,而且,我絲毫不擔心任何人會低估金錢的重要性。”
他認為,與其說金錢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不如說人們對金錢的態度影響了幸福感。“那些賺得不多,但對金錢絲毫不在意的人過得怎麼樣?”他問道。“我暫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但我知道這些人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對人生的享受並不比收入高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