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經驗積累的演變模式

(1)近代科學初期的弗蘭西斯·培根,曾經把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形象地比喻為蜜蜂採蜜,即從自然界採取原料,然後把它變成新產品。

科學家應該系統地積累知識,即蒐集資料、解釋資料、進行實驗,並透過有計劃、有組織地觀察其規律性來了解自然界的奧秘。

(2)19世紀的科學哲學家惠威爾透過對科學史的研究發現,科學是在從事實出發,用概念去綜合事實,使事實上升為定律,再透過綜合上升為理論這個歷史過程中進步的。

科學進步是在概念不斷透過“歸納一致”把事實歸併為定律和理論的過程中實現的。

(3)20世紀初期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在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科學觀的基礎上認為,先後產生的兩個理論T和T’之間的關係,邏輯地看,可以有T’與T等價和T’優於T兩種,但歷史地看,從T到T’便是知識的增長。

因此他們強調說,科學進步或知識的增長在於透過歸納邏輯得到高機率經驗證實的命題和理論的積累。

(4)從弗蘭西斯·培根到邏輯實證主義者的科學理論發展觀基本主張是:

科學發展是一個漸進積累的直線發展過程,其中沒有漸進的中斷,沒有革命

觀察事實越多,越深入,透過歸納邏輯得出的科學定律或理論被經驗證據所證實的頻率越高,它就越普遍,解釋力和預見力就越強,其中包含的非科學的錯誤成分也就越少

波普爾的科學理論演變模式的意義

(1)科學問題是科學理論演變的動力。

(2)科學理論本質上是一種猜想

(3)科學只有在不斷證偽和批判中才能前進。

(4)科學理論的演變或進步表現為一個理論對另一個理論的替代,它不是積累式的,倒像是跳躍式的、不斷革命的過程。

正規化嬗替的科學革命模式

(1)模式的提出

1962年,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一種不同於傳統科學發展的科學理論的演變或進步的模式:

前科學→常規科學→反常→危機→科學革命→新的常規科學

(2)模式的核心概念

按照庫恩的說法,正規化有兩種主要的用法:

一是作為總體意義上的“專業母體”,包括科學共同體的一切共有的信念

二是抽出其中的一種特別重要的信念,構成一個子集,稱之為範例

(3)模式的作用

①正規化是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

“正規化”的建立和更替標誌著科學理論的革命性的演變和科學的真正進步。

②正規化是科學家集團在某一專業或學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這些信念規定了他們共同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以及選擇問題的標準,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從而形成了該專業或該學科的一種共同傳統,併為該專業或該學科的發展規定了方向。

④正規化的形成,標誌著從原始科學到成熟科學的重要轉折。

⑤隨著常規科學的發展,各類違反常規科學預期的新現象,即現有正規化不能解釋“反常”現象不斷出現,進而導致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發現,要求對現有的正規化進行調整和變革,直到發生新正規化取代原有正規化的重大變革。

基於研究綱領進化的演變模式

(1)科學研究綱領

拉卡託斯認為,科學綱領是一組具有嚴密的內在結構的科學理論系統。

科學研究綱領由“硬核”“保護帶”和“啟發法”三者組成。

①“硬核”,就是這個科學研究綱領的核心部分本質特徵,它包含非常一般的、構成綱領未來發展基礎的基本假設和基本原理。

②硬核的周圍是保護帶,它由各種輔助性假設、初始條件或背景知識組成,是研究綱領的可反駁的彈性地帶。

(2)拉卡託斯提出的科學理論的演變模式:

科學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科學研究綱領的退化階段→新的研究綱領證偽並取代退化的研究綱領→新的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

(3)拉卡託斯提出的科學理論的演變模式包含的重要思想:

①科學家應當透過不斷修正保護帶來實現研究綱領的進步。

②一個研究綱領要經過從進化到退化的很長的量變階段才能被淘汰。

多元化的演變模式

美籍哲學家費耶阿本德是歷史主義學派的極端代表人物,他反對理性和經驗,認為科學是無政府主義的事業,在倡言理論多元化和方法多元化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基於理論競爭而進步的科學理論演變模式。

其基本要點是:

(1)科學不能排除非理性

(2)科學理論始終是多元的,科學家從一開始就應該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而且能夠依靠“韌性原理”建立各自的理論

(3)科學理論的演變或進步需要使用一切方法,包括理性主義者最瞧不起的方法,也需要保留一切觀念,包括最可笑的神話

10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長達14億光年的巨大“牆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