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粒子生成的新觀念

(1)19世紀末透過研究放射性,發現一個原子核發生β衰變,放出一個電子。當時的物理學家按照傳統的構成論的觀點,認為觀察到的電子必定就是原來那個原子核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先前的原子核中必定含有那個電子。

正是由於這種觀念,在1932年發現中子之前的20年裡,一些人認為原子核是由質子和電子構成的。

(2)1934年,費米發明了用量子場論方法處理β衰變的工作方法。

這是場論裡的產生算符和湮滅算符的第一次成功運用。費米說,在他的理論裡,“電子可以創生也可以消滅”。

此後,物理學家們就開始使用舊粒子吸收和新粒子產生的語言,配上適當的守恆定律,去描寫各種微觀過程。

在新的理論中,不再認為現今看到的東西早先必定已經存在。

這是關於新粒子生成的新觀念。

如在外場的影響下,一個γ光子可以轉化為電子一正電子對:

γ→e+e+

這就是粒子對產生的過程。

這一對電子並不是原先那個γ光子的構成成分,而是在這一過程中生成的。

(3)在哲學上,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試圖用嶄新的時間觀念表達一種全新的進化觀念。

①柏格森分析批判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過分強調了生物體對外界環境的依賴作用而徹底忽視了有機體的自主性力量。

②柏格森認為,達爾文的進化概念雖然是一個簡單明晰的概念,但是,他將適應現象的產生完全歸於外在的原因,即環境對不適者的淘汰,而沒有考慮有機體內在的主動性;

達爾文的物種變異則是建立在偶然性、隨機性基礎之上的,變異的發生與有機體的整體功能無關。

(4)由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創立並由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者繼承和發揚的過程哲學對上述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它的基本要義是:

①“事件”這一術語表明現實的基本單位不是“永久不變”的事物或物質,而是瞬間事件。

②那些在現代哲學看來是“永久不變”的事物,諸如一個電子、一個原子、一個細胞或一種精神,實際上都是一種短暫性的社會,是由一系列瞬間事件所構成的。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霍金為何一再否定“神學”?他畢生的研究已給出答案,人類太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