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導語

太陽系是天體的集合體。它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八顆圍繞它運動的行星,還包括許多其他物體,如衛星,小行星和隕石。有些天體是可以用肉眼觀察的,如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其餘的行星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

太陽是太陽系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因為它為生命提供了所必需的大部分光、熱和其他能量。

太陽系的形成

天文學家在隕石中分析了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說太陽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6億年前。它發生於一個巨大分子云的引力崩潰,也就是所謂的星雲,但這仍受到質疑。

太陽系形成的星雲理論

根據這個星雲理論,太陽系是由大量旋轉的塵埃和氣體雲組成的,稱為太陽星雲。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個巨大氣體雲團的崩潰是由於它附近的超新星爆炸星所引起的,這導致了星雲的減少。當星雲崩潰時,其熱量增加,塵埃顆粒蒸發,結果,導致雲團在其中心受到壓縮。

當星雲崩塌時,一個大的碎片與它分離,並形成了一個太陽系。太陽是從星雲中心最大的品質集合中出現的,星雲中心的壓力,可能會引起太陽的核反應。隨著星雲的尺寸減小,它旋轉得越來越快,並被壓平成一個圓盤。因此,圍繞太陽的品質被聚集,並且在其周圍形成一個盤。

另外,扁平圓盤內的顆粒相互碰撞併合並,形成小行星形狀的物體,稱為星子。這些行星中的一些,已經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行星,其餘的已經變成了衛星,流星,彗星和小行星。

在發生爆炸後,太陽出現了。本質上,這些風力是如此強大,以致它們取代了大部分較輕元素,如太陽系中的氦和氫。然而,外面的這些風力是很弱的,因此,外行星上仍然留下大量的氫和氦氣。這就解釋了外部行星的氣體特性以及內部四顆行星的對比岩石特徵。

恆星是不斷變化的,不會保持固定不變的。科學家們相信,在未來50億年內,太陽外層將會擴大,恆星會變得越來越大,太陽的擴張,將導致它將成為一個紅色巨人,併吞噬所有內部行星,包括地球。在1億年內,太陽將失去產生能量和形成黑洞的能力。

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與小行星帶非常相似,但由行星形成。大多行星是來源於原行星盤的碎片,柯伊伯帶比小行星帶大得多,比它寬20倍,其大小範圍從30到55個天文單位(1 AE = 149600000公里)。

星際雲理論

根據星際理論,我們的太陽系是由星際雲組成的。太陽穿過星際雲是太陽系形成的一個重要事件,這一事件導致了太陽的出現;太陽系的行星,逐漸從氣體和塵埃中浮現出來。這個理論是1944年由俄羅斯的天文學家奧托·施密特提出的。

(theory grip)捕獲理論

該理論於1964年被提出。太陽系是由於低密度原恆星和太陽之間發生的潮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根據捕獲理論,太陽的年齡與太陽系行星的年齡不同。

上述的“星雲假說”是太陽系形成最為廣泛接受的理論。然而,由於各種理論問題的出現,導致與新的觀察結果產生矛盾,因此,沒有一個共識的最終理論。

結語

我們知道,太陽品質佔太陽系總品質的99.86%。由此而言,在太陽系中,太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至於揭示太陽的奧祕,以及要完全搞清楚太陽系的形成問題,還需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需要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與研究。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平行宇宙存在嗎?塔裡德事件是真的嗎?神祕男子究竟來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