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顆北斗衛星完成體檢
▲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供圖
2月9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在春節來臨之際,該中心對在軌執行的52顆北斗導航衛星進行了逐個“體檢”,確保北斗導航星座能過個好年,在春節期間平穩執行。
這是自2020年6月30日北斗三號“收官之星”完成定點後,西安中心對北斗二號、三號導航星座執行狀況的第一次全面排查。據介紹,科技人員藉助自主研發的衛星健康評估系統,透過調取並檢查分析2020年7月1日0時至12月31日24時之間所有北斗衛星重點引數指標、工作模式、測控事件等實際執行情況,評估了北斗二號、三號導航星座的執行狀態。
——《科技日報》
2執行效率倍增!我國科研團隊釋出量子計算機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是管理計算機軟硬體的“大管家”,也是決定其效能的關鍵技術領域。2月8日,中科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合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釋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量子計算機作業系統“本源司南”。專家表示,經測試該作業系統能數倍提升現有量子計算機的執行效率。
量子計算機是國際熱點研究領域,目前全球範圍內可供使用的量子計算機僅有約50臺。在量子計算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何高效穩定的發揮算力,成為量子計算發展的新難題。參考經典計算機的思路,作業系統成為有效管理、利用量子計算資源的關鍵技術。
——新華網
3哪些蘑菇不能吃?全球野生食用蘑菇科學清單釋出
▲ 紅黃鵝膏(拍攝:Stephen Axford)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許建初團隊與雲南農業大學教授盛軍團隊聯合多國研究人員重新梳理和系統考證了全球可食用野生蘑菇物種分類資訊,並形成了目前最為全面的野生食用蘑菇科學清單。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述》期刊。
據瞭解,最初人類對野生食用蘑菇的科學認識是基於世界各地民族社群對蘑菇的傳統採集與利用,但是關於蘑菇可食用性特徵的證據還不夠完善,有的證據模稜兩可,蘑菇中毒事件也屢見不鮮。
——《中國科學報》
4中國科學家突破區塊鏈核心技術 提出首個完全實用非同步共識演算法
2月8日從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獲悉,該所張振峰團隊聯合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唐強團隊,在區塊鏈核心技術的拜占庭容錯(BFT)共識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在國際上提出首個完全實用的非同步共識演算法“小飛象拜占庭容錯(DumboBFT)演算法”(簡稱“小飛象演算法”)。
區塊鏈領域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的研究論文,近日在網路安全旗艦會議——第27屆國際計算機與通訊安全大會上發表並做大會報告,這也是在非同步BFT共識演算法設計領域,中國科學家首次有重要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會議上發表。
——中國新聞網
5看似恢復的白化珊瑚“內在”依然病著
“外貌”看似恢復的白化珊瑚,實際上“內在”依然病著?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2月8日發表了一項海洋科學最新研究報告,美國科學家團隊發現,白化事件發生四年後,即使珊瑚已經看起來恢復了,但在珊瑚中依然能檢測到生理機能改變。研究結果或對珊瑚礁的保育和管理具有借鑑意義。
氣候變化造成的海洋熱浪越來越頻繁,對世界上的珊瑚礁構成了嚴重威脅。當珊瑚過熱時,藻類共生體會不復存在,只剩下白色的珊瑚組織。換句話說,是氣候變暖使得珊瑚將生活在其組織內提供營養的共生藻類排出,這就導致珊瑚白化。
——《科技日報》
6科學家成功開啟關閉“奈米燈”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獨特的平臺來程式設計層狀晶體,產生的成像能力超出了通常的需求限制。這一發現是控制奈米光的重要一步,奈米光是一種可以達到能想象的最小長度的光。這項工作也為光量子資訊處理領域提供了新見解,該領域旨在解決計算和通訊方面的難題。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
——《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