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自工業革命來,人類活動逐漸成為影響全球變化的重要地質營力。

人們熟知的溫室氣體如甲烷、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排放引發全球變暖。人類活動還引發了一些新的環境變化,例如人為活性氮(Nr)的排放對全球生態環境,土壤、湖泊沉積物等氮同位素影響日益顯著;有“技術化石”之稱的新型材料:鋁、水泥、塑膠等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沉積,甚至影響到遠離人類聚居地,很少受到人類直接影響的一些高緯度、高海拔地區。

據此,有學者提出,只延續了 11700 年的全新世已經結束,當今的地球進入了一個由人類主導的新地質時代——人類世。

但是,人類世究竟是否應該成立?它的確立又會對人類造成哪些影響?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人類世”這一概念。

地質時代的劃分單位由時間長短分為宙、代、紀、世,更小的還有期和時等。從地球誕生到現在,我們總共經歷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四宙。人類現在所處的顯生宙,又被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恐龍盛行的時代,又被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紀。

中間(按出現時間先後)也經歷了許多重大地質學事件,如分子生命的出現、光合作用首次出現、藍藻形成疊層石頭、大氧化、休倫冰期、氧氣出現,真核生物出現,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二疊紀大滅絕等等。

在恐龍統治時代之後,我們又經歷了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每一紀的尺度下又被分為許多“世”。人類時代所處的第四紀,也被分為更新世, 全新世和是否確立尚且存疑的“人類世”。

“人類世”這一概念是由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岑首先提出。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開創一個新的地質時代。地球圈層角度中許多生態系統改變的現象似乎印證了這一概念的性質。

大氣圈——在全新世期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佔比在 260 ppm 到 280 ppm之間。從 2005 年起的資料顯示,二氧化碳水平已經攀升至 379 ppm。從那時起,二氧化碳水平已經上升到 405 ppm。團隊計算得出,上一次空氣中有這麼多的二氧化碳,還是在 300 萬年前的上新世時。

生物圈——過去地質年代的變換導致五中要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因此想常常伴隨著大滅絕事件,學者安東尼所做的研究表明,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了,其他學者調查人類擾亂生物圈的方式有,人類將物種帶離原棲息地,加以培養馴化, 使得自然界變得更加同質化。世界上最常見的脊椎動物,肉雞的總數有 230 億之多,而這可怕的數量是由人類一手造成的,來供給人類食用。

岩石圈——人類建造了礦場、道路、城市,不僅改變了“蓋婭”帶,即人類生活的地球表層,也創造出越來越複雜的新材料,她們的碎片將被埋藏在沉積物中成為未來岩石的一部分。而這部分沉積物的重量,會預計達到 3000 萬噸。

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地球氣溫上升了 5~8 攝氏度,而在短短的 19世紀,地球溫度就因為人類活動上升了 0.75 攝氏度。

由此我們看到,人類的活動給生態系統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在上文中關於氮迴圈的改變的論證也佐實了這一點。似乎“人類世”的建立是有理可循的, 那麼我為什麼會反對“人類世”的建立

3.1 時間尺度與結果論

宙、代、紀、世等概念的劃分,是從地質年代的地質學角度來劃分的。雖然與時間尺度並無明顯關聯,但是顯然,如果時間過短,地質學上某些變化的判斷也將變得模糊而不準確。

如果劃分人類世,(暫且不提人類世的地質依據是否足夠)會導致全新世僅僅存在一萬年,使其陷入地質學上的尷尬局面。我們看到在地質年代表中,除全新世外存在時間最短的更新世也有 5.332 ± 0.005 百萬年的尺度。

而將全新世併入人類世也是不理智的,因為從人類世的表意上來看,這一世的地質特徵需要有人類的主要參與,但人類作為現代人,才具有對地球地質作用明顯的特點,現代人的出現已經是在更新期的晚期,而正式成為現代人是在全新世階段。尤其地,人類是在工業革命後,才對地球環境造成相比之下的“巨大危害”。工業革命發生在 19 世紀中期,屬於截止到今日的全新世的末末期,和全新世已有的一萬年尺度相比,依舊不足。

那麼把全新世併入更新世呢?答案是同樣不科學。全新世和更新世之間存在明顯的物種進化、地層上特點的區分,且這種區分是有意義的。更新世和全新世的劃分以第四紀冰期一次亞冰期結束為明顯界限,在此之後,全球氣候明顯轉暖。生物已近現代面貌,自然地理環境完全演進到現代面貌。但這不意味著人類已經成為主要營力,因為在地理環境演化的早期,人類活動很少參與。

時間尺度過短,意味著許多地質變化尚未完成,自然選擇未發生完全,物種進化可信性存偽,總結的地質特徵不具有時間長度上的可信性,對後人的自然科學研究會造成困擾。

並且我們看到,有學者提出人類世的確立依據是“大量的塑膠、電子裝置將會對地質造成長達 5 萬年的影響”。這不禁讓我將其與歷史學上的“生前定諡” 的荒謬歷史現象進行對比,在歷史學上,我們不能因為在衛靈公年輕時,知道他必定會荒淫無度,就在他活著時將他定諡為“靈”。

同樣的,我們不能因為人類產生的電子垃圾必定會影響到地質且在五萬年後形成地層上的鉅變,就把這一世定義為“人類世”。

3.2 立世依據

我們看到目前人類世工作組的立世依據有如下幾個事件,且將它們與過去幾個紀元的事件一一進行類比,以佐證立世的科學性。

白堊紀大滅絕 vs 加速但尚未發生的哺乳動物大滅絕。

科學界一直有爭議的是,全新世大滅絕事件到底應不應該被認作單一事件, 還是應該包括人類發展以來的導致的,連續性的動物滅絕。

但我們看到,在地球發展以來的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每次大滅絕有至少 70%的物種滅絕,且滅絕不可逆。而人類的活動,雖然加快了一些哺乳動物和雨林中物種滅絕的程序,但如老鼠、蚊子、肉雞等其他物種反而在發生超速進化。這裡人因的確是強有力的因素, 但這種影響未必不可逆,而且人因造成的物種滅絕“單位時間內的數量級”遠遠低於前五次大滅絕。由此第六次大滅絕可能根本尚未發生,也無法作為劃世依據。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vs 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變暖。

已知,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中全球溫度上升到 5-8 攝氏度,而 19 世紀以來,全球變暖上升的溫度為平均 0.75 攝氏度,依舊相差了一個數量級。一個數量級所帶來的生態系統和底層大格局的變化完全是天壤之別。雖然全球變暖是一個趨勢,如果人類不對工業行為加以控制,地球上升的溫度也有可能達到 5-8 攝氏度。而有關研究站的資料表明,近十年來全球氣溫並未改變。由此可見溫度升高的程度畢竟是一種預測,也許地球溫度未上升到 1 攝氏度前,就有新能源的誕生杜絕了溫室氣體超標排放;也許屆時人類已經滅絕,全新世剛剛開始顯露出它真正的格局。一切還未可知。

除此之外,我們看到,人類世工作組的所有立世依據都沒有從確切的地質依據出發,而是運用了大量的預測手段。雖然我們不能墨守成規,但世的劃分畢竟應當從地質學角度出發,所以人類世這一概念其實不見得科學,而且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3.3 倫理

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宙、代、紀、世以一個物種的名字的命名。雖然有一些生物學家、環境學家對“人類世”這一名詞表達了人文倫理上的肯定,認為這種說法會警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或許我是一個經管學生,對地球科學沒有多少系統的知識,但是僅僅從視聽層面,我認為“人類世”的確立,恰恰體現了人類的自負。

從“蓋婭”帶說法誕生,我們就隱隱窺探到了人類的傲慢。蓋婭帶或是人類理解的自然帶,她由人類完全支配,而如今,這種貪慾甚至漸漸籠罩了整個地球家園。

人類世的說法將人類,這一不過與其他物種同等地位的生物,捧上了主要地質營力的空中樓閣。把人類渲染為地球的支配者,是人類兩個世紀以來最大的惡。是傲慢和自負導致了地球家園的滿目瘡痍,而沒有人真正意義上的自省。所有對動物的保護,棲息地重建,放耕還林,不過是人類飲下一杯淺薄的紅酒,卻從中看到了流淌的權力,然後將唇齒間厭倦的酒,吐還給被榨取生機的葡萄藤,美其名曰保護和慚愧。這種保護,無異於踐踏;這種慚愧,無異於憐憫。

藍地球時期氾濫的藍藻,造成氧氣大屠殺。可是沒有藍藻世,藍藻紀的說法。人類有什麼資格呢?

只有當人類真正學會謙遜,理解自然,人類才能夠生存,否則只會迎來無窮無盡的惡果。

17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幻的歸宿是神明?茫茫宇宙中,金箍棒突然啟動,它要飛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