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宇宙中星系以外的空間是暗能量空間,星系內以暗物質為主導,因此稱為暗物質空間。暗能量和暗物質都是非物質能量,“力”是非物質能量的表現形式之一。所以空間充滿“力”,而且巨大無比。暗能量和暗物質本身就是“力”,也可以作為“介質”傳遞“力”,所以引力不需要其他介質來傳遞,沒有傳說中的“引力子”。空間的洪荒之力足以託舉任何品質的星體。論到密度,任何物質的密度都無法超越空間的密度,任何品質的天體都小於空間的品質。中子星每立方厘米的品質高達十幾億噸,對於空間來說不也一樣,輕盈的像氣球般懸浮運動,這可不是形容,而是事實。非物質能量和物質同樣被計算在宇宙總品質當中,空間的品質雖然看不見,卻無可爭議的存在。可見物質只佔宇宙總品質的4.8%不到。空間之力應該有一個巨大無比的固定值。這個值在任何參考系都不變。所有看見的和看不見的相加才能等於它。那麼物質越多,非物質能量就越少。這麼說也不具體,應該是物質越多,暗物質也相應越多,暗能量佔比會減少。

平衡之力往往會被星體結構打破,一定範圍的空間之力會向天體中心傳遞。天體由於自身的旋轉運動,消耗能量。像地球內部高溫,運動也要消耗能量,所以這個範圍的空間之力永遠達不到平衡,“力”源源不斷向中心點傳遞。傳遞速度為光速。傳遞方向是由外向內。而這個“力”就是引力。引力定義完全搞反了方向。實際這個“方向”對我們非常重要。

地球的通透性使地球表面承受一個大氣壓,而我們自身的通透性又讓我們感受不到這一個大氣壓。通透性對於引力相當重要,不同元素,不同體積,不同密度,會有不同的通透性。

引力的大小範圍,強度和天體的體積,密度,通透性有關。引力的作用距離不是無限的。

星體運動是暗物質空間的旋轉造成的。空間旋轉運動也造成了星系空間的時空彎曲,而天體自轉,是暗物質自旋盤驅動其運動,造成空間彎曲,和時間沒有關係。總而言之,星系,星體的運動和引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力”,不可混淆。

品質和“引力”息息相關,明白了“引力”的背後機制,就可以逐漸明白品質是如何形成的。宇宙中沒有無因之果,品質不是先天性就有的,背後同樣有它的運作機制。

如果細細推敲元素週期表,我們會發現,一種元素變為另一種元素。原子核內質子和中子數量增加,品質也相應增加。同時也證明原子核的體積增加,受力面積也在增加。原子核有暗物質的包裹,使受力面積進一步增加,所以出現了1+1大於2的現象。

原子核被暗物質包裹,形成強相互力,把質子和中子牢牢的結合在一起。暗能量作用在包裹的暗物質身上,包裹的暗物質受“力”,形成“強力”。衝破包裹,強力則失效。強力和引力實際是一種“力”,強力是由暗物質包裹,傳遞產生的。品質實際也是一種“力”,是後天性產生的。那麼可以這樣理解,重量是以光速接受外力形成,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隨引力場的變化而變化。同樣一個物體,在地球上,月球上,木星上,……,它的重量不一樣。它為什麼可以變化?因為它根本就沒有天生的重量,是外力賜予物質,物體以重量。品質又是什麼?是以地球為參考系,理論上不變的重量。品質也會變,只是我們認為不會變。

品質是外力形成的,以光速接受。黑洞的巨大品質也是外力形成的。地球產生不出萬有引力,“引力”是由空間產生的。有了“引力”才有品質,它們是相互的。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2020的災難一個接著一個,人類難道要走上“流浪地球”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