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當年發現白光是一種複合光,在通過三稜鏡時,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它們組成白光光譜。人眼看成不同顏色的光,是因為它們的波長不同。紅光位於長波段,藍光位於短波段。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發現了一種後人以其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效應:物體輻射的波長,因為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如光源面向觀測者運動,觀測者接受的波長越來越短,光色藍移;光源背向觀測者運動,觀測者接受的波長越來越長,光色紅移。而且光源的速度越高,藍移或紅移的效應越大。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熟悉這種效應。如救護車趨近我們時,音調越來越高(對應波長變短,頻率增高);當遠離我們而去時,音調逐漸變低。
哈勃紅移現象表明,遙遠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而且離得越遠,速度越快。不過星系遠離我們而去,主要是空間膨脹造成的,而非星系本身的運動。這像一個氣球,表面有很多斑點,隨著吹氣膨脹,斑點間距離越來越大,好像相互間快速運動一樣。
這一結果表明,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膨脹的。宇宙膨脹的思想,徹底顛覆了人們以前的信念。
若宇宙在不斷地膨脹中,則它原先一定是緊密地擠在一起。如此,它會有一個開端。
1946年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137億年前的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形成的。
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電子、光子、中微子、中子和質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隨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快速下降。隨著溫度冷卻,基本粒子結合,逐步形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複合成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星體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的所有元素是在大爆炸的高溫下合成的。如質子和電子合成氫,氫合成氦等。計算出宇宙物質大約由75%的氫、25%的氦和微量其它元素構成。這一結果與觀測資料基本相符,是大爆炸理論的一個重要證據。
大爆炸理論目前有三個重要證據,除了哈勃紅移和輕元素丰度比外,另一個就是著名的微波背景輻射。
大爆炸理論預測,大爆炸發生時,宇宙的溫度是極高的,之後慢慢降溫,到現在大約還殘留著3K左右的熱輻射。後來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微波背景輻射,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三個證據對大爆炸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大爆炸理論逐漸深入人心,是當前最主要的宇宙模型。
大爆炸理論徹底改變了宇宙靜態無限的觀念,宇宙是動態有限的。
但大爆炸理論也有自己的侷限,它難以解釋空間各向同性和均勻性。
宇宙學原理認為,在宇宙大尺度下,三維空間是各向同性和均勻的。在夜晚的天空,無論你向哪兒看,都顯得一樣,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都是均勻分佈的。
根據相對論,宇宙最快的速度為光速,而在彼此相隔遙遠的區域,光速都未能到達,它們怎樣互通訊息,保持一樣呢?
古思提出了暴漲模型,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一瞬間,不到秒的時間裡迅速膨脹了倍。
在暴漲之前,宇宙所有區域是在一起的,這一極小區域是均勻的,所以暴漲後,還是幾乎相同的。
暴漲模型,改善了大爆炸理論,但也留有問題,是什麼力量驅動如此巨大的暴漲?我們的宇宙,真的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嗎?
1999年,印度著名天文學家納爾利卡爾等人提出一種新的宇宙起源理論——亞穩狀態宇宙論,對大爆炸理論提出挑戰。
該理論認為,宇宙是由若干次小規模的爆炸而不是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之初不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起點,而是處於一個被稱為“創物場”的巨大的能量庫中。在能量場中,不斷髮生爆炸,逐漸形成了宇宙的雛形。此後又接連不斷地發生小規模的爆炸,導致區域性空間的膨脹。這種時快時慢的區域性膨脹綜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整個宇宙範圍的膨脹。
新理論使人們重新反思,宇宙開端到底是怎樣的?
若進一步思考,宇宙開端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如奇點或創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