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

海洋會成為未來的“主食”

據瞭解,相比較陸地來看,海洋佔地球表面的面積和體積都要更大,同時,由於全球穩定以及基本和平的情況,人口數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因為社會發展而進一步提升,即便經歷了2020年這樣的特殊年份,實際上對於人類總量也依舊是沒有根本影響的,反而可能會因為地區經濟的發展而進一步提升。人要在陸地生存,那麼必然會擠佔陸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即便養殖業再怎麼發達,更為廣袤的海洋中的生物或許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人類的“主食”。

《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認為,本世紀中期,全球人口數量將達到98億人,而海洋食物的年產量會增加數千萬噸,這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供給需求的四分之一,其中近一半可能都歸養殖,而且以有鰭魚類養殖和雙殼貝類養殖這兩個方面為最。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全球範圍內扶貧以及政治格局的總體情況看,2050年因為缺糧甚至是戰爭導致的饑荒或許並不一定是“聳人聽聞”,專家預測的窮得只能吃海鮮對很多非沿海人來說可能也將不再是虛言,畢竟交通在未來的數十年裡必然會進一步得到發展。

​​

​​

不過很有趣的是,該報道認為海產品結構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養殖業會佔據目前以野生漁場為主的情況。很顯然,由於競爭性的商業行為和人類實物需求的增加,無論是考慮到可持續還是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海水養殖都是必然的行為,自然繁殖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但其條件某種意義上就相當苛刻,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科技實力恐怕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很多海洋生物都有著隨季節和洋流到處迴圈的習性,氣候變化導致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會破壞這一生態鏈。

​​

​​

海洋發展阻礙重重

另外,從目前全球食用陸生生物的可持續情況也能看出,大工廠、規模化養殖是必然的趨勢,這一定程度上會使得越來越多的小國和個體企業失去原本的生存空間,因此,海洋方面如果被一些大企業甚至是霸權主義國家壟斷,那麼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或許會成為未來衝突的主要因素。換句話說,如果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全球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生態迴圈體系或者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指望現在自然發展海洋養殖業必然是相當危險的。

​​

​​

而且,海洋汙染和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可能帶來的致命打擊還沒有在考量中,如果人口增長真如預料的那樣,那麼距離2050年僅剩的不到30年時間裡,人類恐怕將會走上一條命運的岔路口。在全球氣候問題上人類尚且沒有同意意願,捕殺和保護生態更是被“傳統”和就業所阻礙,經濟整體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指望解決食物問題可能會相當困難。

​​

​​

當然,世界範圍內也有不少國家正在不斷探索出路,試圖透過技術革新以及生態可持續戰略來進一步發展,用更少的地養更多的人,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海洋負擔就是其中之一,畢竟相對於人類至今依舊難以完全瞭解的海洋來說,地表生物顯然要更加適合研究糧食解決辦法,希望窮得只能吃海鮮的那天不要到來。

1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巨大恆星形成,西方世界變成二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