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物理學家改革新笛
丁西林(1893—1974),江蘇泰興黃橋人,他的人生十分戲劇化,原本是知名的物理學家,可一不小心竟成了著名的喜劇作家,可謂文理兼通,最終以劇作大家的身份載入現代中國文化名人史冊。
民國時期,丁西林曾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典型的“民國理工男”,可與生俱來的的音樂天賦,使他又成了不折不扣的樂器工藝家。1935年,他對中國傳統樂器——笛子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並由物理研究所儀器工場製出新笛,改進後的新笛成了近現代國樂合奏曲中的標配。丁西林曾經在我國最早的科普雜誌《科學畫報》半月刊第三卷第六期上發表了題為《新笛》的文章,詳細介紹了改進後的笛子。
新笛又稱十一孔笛,是受西方樂器的影響,以十二平均律的原理改制的笛子。新笛與傳統笛子最大的差異,是在原來的六個按孔之外增加了五個,而相較於八孔的簫則是增加了三個。增加孔的目的在於解決傳統笛簫半音音準不易控制、轉調不便的缺點。這種十一孔的設計,能夠使笛子完整吹出八度音中任何一個半音,而轉調時可因調性不同,讓不同的手指固定按住孔,達到轉調的目的,從而省去傳統笛子轉調常需要換樂器的麻煩。
新笛與傳統笛子的另一個重大差異,是將笛子具有特殊音色的笛膜取消,使音色不似曲笛或梆笛那樣明亮清脆,而是有一種介於簫和西洋長笛之間較溫厚的音色。在近現代出現的國樂團中,新笛扮演了笛類樂器中中低音域的角色,與交響樂團中的長笛有類似的作用,大約有半數以上的國樂合奏曲中有新笛的配置。
跨界成就“獨幕劇聖手”
丁西林發明新笛的奇思妙想得益於他對物理學的研究、探索創新的精神和獨到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位知名科學家,他的博學和創造力超乎常人,所以能將自然科學巧妙地應用到音樂等諸多研究領域。他的藝術天賦和才華還遠不止於此,在現代中國名人中稱得上跨界名人,他在文學、曲藝、戲劇、書法繪畫、語言文字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詣,尤以戲劇創作成就最大,毛主席和周總理都稱他為“多面手”。他常說:一個人的興趣應該儘可能的廣闊,學科學的人未嘗不可以接觸文藝,愛因斯坦就很喜歡拉提琴。
戲劇的創作原本是丁西林的“業餘愛好”,可隨著1923年處女作獨幕劇《一隻馬蜂》的一炮打響,加之兩年後創作的《壓迫》迅速走紅,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成了“獨幕劇聖手”“中國現代第一位戲劇大師”。 在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丁西林是唯一專門寫喜劇的劇作家。後來,有人形容他“是一位把創作當做‘正業’之外的‘別業’的業餘作家,但卻取得了比專業作家更為突出的藝術成就,成為我國現代喜劇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文學研究者錢理群是這樣評價他的,“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個中國話劇史上,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中國現代話劇是以悲劇為主體的,他是為數不多的喜劇作家之一;中國現代話劇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劇,而他卻執著於獨幕創作的藝術實驗……他出現在中國現代話劇的‘初期’,可是從起筆就達到了高水準,表現出一種藝術上的成熟。”
《三塊錢國幣》劇照
民國喜劇重現上海劇院
這位高水準、成熟的“民國理工男”以其“會心一笑”的喜劇作品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觀眾,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2016年《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一隻馬蜂》、《酒後》、《瞎了一隻眼》在上海黃浦劇院再次上演,並獲大獎,頒獎詞中這樣寫道:“錚錚鐵骨的文人雅趣,韻味深厚的文化鄉愁,《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走近了人們長久追憶的民國生活,節制而優雅的幽默還原了舊時的市井圖景,透過木質茶香,穿越溫婉詩意,這是關於大師丁西林喜劇的新起點。同樣,這也是《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的一個新起點。”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這樣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作顯得尤為需要。
丁西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他深明大義,憂國憂民,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抗戰時期,為了儲存研究機構和實驗工場,他多方周旋,歷盡艱辛。當汪偽政府脅迫其任職時,他毅然拒絕,致使家屬四人被當作人質,扣押入獄長達兩年九個月之久。全國解放前夕,丁西林應周總理之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共商建國大事。新中國成立後,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長,長期從事對外文化交流等工作。1974年因勞累過度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睹物思人,心緒萬千。這兩支看似普通的竹笛,凝聚著一位名人的聰慧和睿智,彷彿訴說著這位“民國理工男”的喜劇人生,這兩支竹笛將在泰興博物館永久珍藏。家鄉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響亮的名字——丁西林,一位傳奇的“民國理工喜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