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我眼中的中國科學家#當大家提到自己最崇拜的人時,往往我們聽到的是一些偉大的盡人皆知的名字。比如提到自己最崇拜的科學家,名單中總是會有這樣的名字: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是的,這些偉大的名字的所有人確實為這個世界和我們整個人類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甚至正是一個個這樣的人帶領著我們創造者我們的社會。但是,這樣的偉人們在我的心目中,只是作為先鋒一樣的存在,他們只是在時代的大潮中脫穎而出的幸運者罷了,只是眾多擁有才華和勤奮的人中再度擁有幸運的人罷了。這樣的人,值得我尊敬,值得我佩服,卻不是我崇拜的物件。

其實,在開始思考我最崇拜的現代科學家是誰和為什麼的時候,我的心裡真的沒有一個現成的人選,畢竟不是愛好科學研究的好奇寶寶,平時對科學的愛好也僅止於電子產品而已。但是我很清楚會被自己崇拜的應該是用最樸素的心態、最誠懇的態度、最堅定的信念和最踏實的行動驗證和追求自己信念的科學家,他可以不是世界聞名的,可以不是著作眾多的,甚至可以沒有什麼業界聞名的理論成果。這樣的科學家只是科學界的最基層,但是正是這樣的基座墊起了整個科學的大廈,所以,這樣的科學家值得我崇拜。

李渤生,這是一個在幾天前對我來說完全陌生的名字。的確,這是我在網際網路上找到的名字。作為完全的外行人,對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陌生的。資料上是這樣描述這個人的:李渤生,男,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46年6月10日生於山東惠民。1970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生態學研究上有較深造詣。現任中國生態學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中國麋鹿基金會理事,北京生態學會秘書長,中國麋鹿重引進專案中外聯合專家組成員,珠峰自然保護區中外聯合專家組組長,此外還受聘為美國高山研究所高階專家。

在檢視他的著作時,我幾乎沒有發現什麼重大的理論性濃厚的學術著作,而是以實地探查性質的研究報告為主。在他的大多數工作時間中,辦公室、教室、實驗室,而是用他的雙腳踏遍他的研究空間,用他的雙眼觀察者、用他手中的照相機記錄著。可以說,他糾其大半的時間進行著野外考察式的工作。毫無疑問,這樣的工作是要付出無數的時間、金錢、汗水,甚至是鮮血的。野外的研究不比室內的工作,需要冒著很多的風險,比如自然環境變化引起的身體上的不適甚至是無法預料的生命危險。

作為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專家組組長,李渤生總是要活躍在珠峰的周圍的。廣闊的青藏高原就是李渤生的靈感和事業的沃土。在他的野外工作記錄上,我們彷彿可以鮮明的看見他的工作狀態。

1975年:參加中國科學院青藏隊對西藏南部及雅魯藏布江河源地區進行植被調查。

1976年:參加中國科學院青藏隊藏北分隊,首次對藏北羌塘高原無人區進行植被考察。

1980年:在西藏墨脫地區進行植被考察。

1981年:參加中國科學院青藏隊,對橫斷山南段植被進行考察。

1982-1983:參加中國科學院登山科學考察隊,對東喜馬拉雅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所在地區

進行了長達15個月的連續科學考察。

1985年:參加美國高山研究所專家組對珠穆朗瑪峰兩側中國、尼泊爾區域進行的科學考察。

1987年:參加中國科學院青藏隊,對新疆和西藏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地區植被進行考察。

1988年:組織領導中美聯合考察隊,對西藏羌塘自然保護區阿里的美馬錯核心進行科學考察。

1990年:對西藏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進行綜合科學考察。

1991年:率隊對藏東南帕隆藏佈下遊谷地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進行考察。

1994年:對西藏東喜馬拉雅及中喜馬拉雅山地進行考察。

1995年:對西藏東喜馬拉雅地區再次進行考察。

1998年:春秋兩次赴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考察。

而以上這些,只是他眾多的野外工作中涉及珠峰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在如此頻繁的赴藏工作中,他甚至還參與了很多國際性質的環境考察,足跡幾乎遍及五大洲。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工作是很愜意的,工作地點遍及全世界,豈不是旅遊的好機會?然而,當你認識到野外工作的實質後便不會這樣認為了。眾所周知,野外考察靠的就是不斷的觀察和積極的及時的思考及記錄。而在這樣緊湊的工作過程中要想有一些時間做什麼觀光旅遊的工作,那無疑是對工作的褻瀆。這樣不但無法將工作做好,甚至即便你想好好的遊玩,也會因為工作的牽絆而無法盡興。所以,這樣的野外工作甚至可以說是枯燥乏味的。可見,多年從事這樣工作的李波升勢將自己對工作的極大興趣和熱情融入到工作的枯燥工程中才得以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得到業界和世人的讚賞和認同。

當然,作為科學家,沒有學術成果是不可以的。李渤生最為著名的學術成果就是那篇業內聞名的《雪域奇葩-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在這篇充滿著濃厚人文色彩的學術著作中,李渤生不只是像人們展示了自己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造詣和成就,更像人們展示著自己對珠峰、甚至是對世界的濃厚的人文關懷。

這不是一篇冷冰冰的學術著作,而是一篇甚至可以稱作文學作品的學術研究文章。文章共分為珠穆朗瑪峰稱謂考、神女峰下的香格里拉、珠穆朗瑪峰的兒女、神女峰上的黑雪、雪域奇葩五個部分。單從各個小標題上我們就能清晰的看出這是如何的一篇文章。在對珠峰及其周邊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的描述中,李渤生將自己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之上的兒女們的深厚感情化做最溫柔的最貼切的詞彙躍然紙上,字裡行間都是發自內心的關懷和熱愛。正是這樣的熱情和關注才造就了這篇光彩的文章,甚至李渤生整個的科學人生。

提筆至此,還是覺得自己對李渤生整個人的理解都是淺薄的。畢竟本身不是學習相關領域的,在對其工作的理解中總是會不自覺的加入自己略顯偏頗的主管感受。但是,即便如此,我仍深深的體會到,科學的道路沒有平坦的,尤其是在21世紀的現在,科學的領域在擴充套件也在縮小,這更要求科學家們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汗水。也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中的熱情才顯得如此重要,正如同李渤生一樣。而只有將無限熱情融入科學研究中的科學家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崇拜的。

11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2021.2.12科學未解之謎每日2題(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