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2月中旬的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在其官網上釋出了一條令人振奮的訊息,那就標題為“中國和印度引領全球綠化之路”。這是NASA的衛星透過20年的持續監測所得出的結果,資料顯示地球正在不斷變綠,而且主要集中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從NASA推文中的圖片來看,在過去20年裡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也就是增加了745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一個亞馬遜熱帶雨林的面積,不過其中有25%是來自於中國,印度只佔了5%,其餘則是其他國家零星增加的。
換言之,就是中國和印度的“綠化”行動使地球變綠了,而中國以一國之力撐起了全球綠化最大的增長點。
很顯然,美國NASA這是在誇中印兩國在全球綠化方面所做的貢獻,因為一直以來因為綠化、環境汙染等問題中印兩國總是被西方某些國家指責,這一次竟然一改一向對中國指責再三的常態,所反映的內容和表達的觀點都是非常積極的。
NASA於2019年2月12日刊發的文章
不過,這張地球變綠的照片背後,除了中國有話語權之外,其他國家的“變綠”反而引起了科學家的擔憂,尤其是處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
中國綠化世界第一,無人超越
庫布齊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裡的黃河南岸,處在鄂爾多斯高原脊線的北部,它的形成是由於自身氣候本就很乾燥,且處在西北風的必經之地,再加上人類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自然的承載和修復能力,造成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護而變得裸露,在風力、流水等的侵蝕作用下,地表沙化嚴重,進而形成沙漠。
昔日的庫布齊沙漠在我國八大沙漠中排名第7位,它東西長400餘公里,南北寬50餘公里,總面積達1.39萬平方公里,沙丘平均高高10~60米,且流動沙丘約佔61%,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市的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絕大部分地區。
而在2019年2月12日NASA發表的一篇推文顯示,庫布其沙漠比20年前更綠了,治沙取得重要勝利。
無獨有偶,處在庫布其沙漠西南部、總面積達4.22萬平方公里毛烏素沙漠,通過幾十年來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等措施,截止到2020年4月22日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也就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地圖上“消失”,變成實實在在的綠洲。
除此之外,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裡,透過大力發展林草經濟,佔我國寧夏面積61%的西海固地區由原來“昔日山茆和尚頭,地陡水流人民愁,祖祖輩輩苦白頭,人背驢馱幾千秋”變成了“今朝山茆變平川,層層梯田如牡丹”,完全實現了“綠然山茆”,西海固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路子也邁向縱深。
中國治沙半個多世紀取得的輝煌
眾所周知,我國西北地區地處深居內陸,由於距海較遠,再加上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且中東部地區有江南丘陵、秦嶺、黃土高原等丘陵、山地、高原的阻擋,海洋水汽難以抵達西北廣闊的地區,因此形成了面積較大的荒漠地帶,戈壁沙漠總面積達128萬平方公里之多。
通常情況下,沙漠的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直接關係,例如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塔爾沙漠,儘管處在熱帶,卻形成了亞熱帶荒漠氣候,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常年降雨稀少。但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也會加劇荒漠化,尤其是過度開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等,會導致植被遭到破壞,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減弱,造成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超過3600萬平方公里,約佔地表陸地總面積的約24.2%,並且每年還在以0.5-0.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充套件,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420多億美元。由於荒漠化的發展,已嚴重擠佔了人類的生存空間。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且分佈較廣、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約13.3%,為了防沙治沙阻止沙漠東移,我國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其中工程量最大的就是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礎上,採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在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簡稱“三北防護林”。
1978年,我國正式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規劃期限為73年(1978-2050年),共分八期工程由西到東在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9個縣(旗、區、市)進行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程覆蓋總面積達406.9萬平方公里,佔我國陸地面積的42.4%,預計完工後將造林5.35億畝。
截止到2020年8月中旬,我國的“三北工程”已累計完成造林儲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開始的5.05%提高到現在的13.57%,防沙治沙取得階段性勝利,北方的揚沙天氣明顯改善。
為何印度“變綠”反而引起了專家的擔憂?
持續跟蹤“地球變綠”的專家、來自波士頓大學的Ranga Myneni和他的同事經過分析發現,在中國對全球綠化所做的25%的綠化貢獻中,有42%是透過退耕還林還草實現的,有32%是來自於集約化的農作物種植的貢獻,其中林草面積的擴大所作出的貢獻要比農業生產的貢獻高出10個百分點,說明中國的森林和草原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而在分析印度對全球5%的綠化貢獻時,Ranga Myneni他們發現這其中竟然有82%以上是來自於農業種植面積的擴大,說明印度毀林開荒仍在加劇,並且研究還發現從2000年至今,中國和印度的水果、蔬菜、穀物都增產了35%至40%,這說明印度的單位產量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總產量的提高主要得益於種植面積的擴大,這顯然是給自己“種”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由於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人口基數大且增速快,而印度耕地主要分佈在恆河平原和沿海狹長平原,但是灌溉水源卻主要來自於北部的地形雨,盲目地毀林開荒種植,在植物蒸騰作用下加劇地下水的過度消耗,造成地下水虧空和土壤鹽鹼化,從而出現荒漠化。
也就是說印度“綠化”面積的增加,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換來的,或許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印度的綠化面積將會減小,因此專家們都很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