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如果你仔細思考分析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會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了,人類科技從蒸汽時代到現在的人工智慧和量子高科技時代,前後不過才相隔兩百多年的時間。但是,如果你再往前拉長一段時間的話,又會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又何其的緩慢——學會用火大約150萬年前,學會取火大約50萬年前。也就是說,人類從學會製造火發展到當今的高科技時代,用了至少50萬年的時間。這樣看的話,人類文明的進步速度用“蝸牛爬”來形容也不為過。

比如:

全息光量子之謎。將DNA分子置於只儲存有雜亂無章的光子的真空試管中,可迅速讓無序分佈的光子快速模仿DNA結構,即形成螺旋狀的光子排列,即便此時將DNA分子全部移出真空管,光子的螺旋狀排列並不會隨之立馬消失。

該現象主要由俄羅斯著名生物學家加利耶夫在研究“有絲分裂”所產生的輻射現象時無意中發現的。然後他先用DNA分子進行了專門的測試,後又擴充套件延伸了該實驗,因為他要驗證他的一個大膽推想——人體並不是生命本源,只是生命的容器載體,生命很可能與電磁能量有關,也就是與“光子”有關。

加利耶夫的擴充套件實驗是直接對人的測試。他讓受試者處於一個固定的地方,時間段分別是10分鐘,1小時,3小時,5小時,幾乎天天。每次測試時間一到,才讓受試者離開固定位置。加利耶夫每次檢測受試者所在的固定地方,都會發現留下有光影影像,仿如全息投影一般。時間越長,光影像也越清晰,而且維持人形的時間也越長。

這個實驗結果讓加利耶夫大為震驚,因為已經與他的推想吻合了至少一半。那就是,生命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能量的聚合力。人的生命強弱與光量子的聚合力有關,而光量子的聚合又以DNA分子為模具載體。就好像光量子是軟體程式碼,DNA是支撐軟體程式碼執行的硬體電路一樣,兩者的結合才能讓生命“活”起來,並呈現於三維空間。

這個發現太有意義了,從實驗現象得出的推理,一旦得到進一步的檢驗,則很有可能為生命科學帶來空前的發展。到時候,人工智慧的研究也會跟著實現高能級躍遷式的大跨越,那就是給人工智慧賦予真正的生命。

還記得「星際迷航」 的「下一代」裡的DATA嗎?DATA不就是一個被宋博士發明出來的半機器半生化的模擬人嗎?可以說在「星際迷航」裡DATA與真人幾無二致。

如果加利耶夫得出的推論被證明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進一步的推測,那就是生命最初的起源很可能像程式設計一樣是被創造出來的。光量子就如同我們計算機裡最基層的二進位制編碼0和1,而光量子自旋量子數為1,具有兩種偏振態,三個正交的波矢分量,是否就是構成生命的基層編碼呢?

光量子是什麼?當然是能量了。我們的身體載體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組成,屬於物質範疇。而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物質和能量是可以進行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可以進行完全轉化。

那麼,據此就可以推測出,光量子實則就是構成生命體的萬能材料,不僅擔任著軟體的角色——能量,而且還能構建硬體載體——物質。能量與物質一旦結合,就如同軟體與硬體結合起來的計算機,只要通上電就可以工作了。只不過能量與物質的結合,組裝成的是“生命計算機”,而“意識”便是讓生命計算機執行起來的“電源”。

限於人類科技水平有限,加利耶夫還無法完全驗證自己的推理。也許,有一天,等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能製造出像「星際迷航」裡的DATA那樣的模擬人的話,人類可能還會面臨更多的新問題。霍金還在的時候,最擔心的人類未來問題之一就是對人工智慧的無節制研究。因為一旦對人工智慧失去控制,將來人類的家園——地球——便有可能易主,人類要麼被驅逐出地球,要麼會面臨不可思議的後果。無論作何選擇,對人類來說都不是好事。

加利耶夫博士的發現,讓人不由得懷疑人生。難怪當麻省理工學院生命科學物理系的教學主任彼得在一次有關生命起源的演講中,當有學者向他提問外星生物到底有無可能存在時,他一反常態回答了句讓人費解的話:也許存與不存在,都只不過是相對而言,未來我們能否親眼目睹到外星生物,這並非取決於我們,而很有可能取決於他們。

當又有學者向他追問“為什麼”的時候,彼得問他們有誰瞭解或聽說或親自實驗過“光影全息成像效應”的實驗?當看到學者們都茫然搖頭時,彼得若有所思地道:也許愛因斯坦生前的那最後一句話是正確的,難道空間早已發生了改變?

關於愛因斯坦離開地球前的最後一句話,水木早期文章有提過,那就是愛因斯坦說的那句最讓他那個時代的人無法理解的一句話——我們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而彼得所說的“難道空間早已發生了改變”指的正是愛因斯坦在世時的這最後一句話。因為根據前面我們所述分析的“光影全息成像效應”現象的原理,可以得出生命很可能就像計算機一樣,是被程式設計過的,身體不過是硬體載體,凝聚生命能量的光量子猶如軟體(軟體的不同編寫,就有不同型別特徵的生命),兩者結合才能讓生命“動”起來。那麼,照此推理的話,我們就很有可能是被科技水平比我們發達千萬億倍的高等外星生物創造出來的,包括我們這個世界。

正因為有此推測懷疑,所以彼得面對外星生物存在與否的提問時,才會說“也許存與不存在,都只不過是相對而言,未來我們能否親眼目睹到外星生物,這並非取決於我們,而很有可能取決於他們。”因為如果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都只不過是被模擬出來的一段程式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永遠無法邂逅其他外星生物,除非模擬我們的高階外星生物能夠進入程式與我們互動。

我們再呼應一下文章開頭,為什麼人類探索研究的越深入,發現存在的問題越多,不是讓問題變得更加清楚了,反而更加模糊了(科技的發展速度與人類文明的進化速度遠不成比例)?同樣道理,試想,假如我們人類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我們整個世界原來都是模擬出來的證據,後果會如何呢?那豈不意味著執行到一半的測試程式就要徹底崩潰了嗎?果如此,外星生物的實驗豈不是前功盡棄了?所以呢,當外星生物發現人類即將突破瓶頸口時,必須得補添子程式到主程式中,以此來干擾人類快要揭開面紗的下一步行動,從而確保模擬實驗不會崩潰而能繼續進行下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援。

60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太陽距離地球有多遠?當光線抵達地球時,已經被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