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中國科技發展自1949年至2021年有70多個年頭,從夏商周時期建設的青銅瓷器成為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到後來在中國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比如說農學,天文學,數學等,都為世界文明的歷史程序提供了前進的條件和持久的動力,而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成就承載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以來的重要思想和文化,也承載著帶有中國特色的悠久歷史,因此,也為人類的前進和發明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們經常說,少年興則國興,確實作為中華民族科技的傳承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擔當起國家的發展和歷史,我們應該努力的進行創新和探索,不斷的提高中國的科技實力,科技強則國強,科技興則國興,科技是一個民族前進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回顧中國,自1949年以來,這70多年,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從原始的瓷器到現在的載人航天,中國這幾年已經實現了飛躍和快速發展,為世界文明作出偉大貢獻。

張衡作為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天文學家,對於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在東漢時期,政治和經濟文化都相對比較穩定。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和蟾蜍相對應,他解釋了自然規律的變化和發展,他發明的地動儀可以在自然環境災害爆發之前進行了解,可以對人類發展的自然生活作出一些解釋以及普及一些地震學的知識,而他發明的著名儀器對後人學習自然科學也引起了很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它是地震學研究的鼻祖級人物。

而現在,張衡作為偉大的歷史人物,他發明的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曾經有人表示房樑上掛塊肉都比他有用,我們知道地震是屬於自然災害,他發明的地震儀可以在自然災害爆發之前,比如說房屋倒塌,坍塌,它可以有效地預防,但是對於中科院院士的表述是片面的,因為畢竟科技還在發展,並不能單靠一些簡單的手段就能夠準確地瞭解地震發生的方位以及時間,所以張衡的地動儀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5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攻克難題,矽基材料迎來技術突破,1nm晶片有望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