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起,本系列文章每天將提供給科譜愛好者2種國內外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現象。大家知道,當古人遇到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常用鬼神搪塞;今人多將未解之謎推委給外星人。不過,誰要想破解這些科學未解之謎,就不要捏造鬼神和外星人,倘有真正破解者,也許會留名於國內外科學發展史中。
① 日本2000年制定了一個到2050年為止的50年間要有30個日本人奪得諾貝爾獎的宏偉規劃,當時曾被世界科學界一笑置之。但是誰也不成想,僅僅到2020年的20年間,就有20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令外人感到不可理解。不過,你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他們的大學教育方法,也許對他們獲得如此多的諾貝爾獎就沒那麼感到驚奇了。他們的大學理工科本科教學,不是把實驗課作為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的輔助課程,不像我們這樣硬是把在實驗中總結出的理論知識,生剝活離地脫離開實踐拿到課堂上去講,就連操作工藝,也冠上一個“工藝原理”的名頭,在課堂咬來嚼去,老師在講臺上費心巴力,學生在課桌後面聽得雲裡霧裡。他們把中國大學課堂上講的那些從實踐中抽象出來的課本內容,揉合到實驗課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其實,與中國理工科大學本科教育最大的差異還不在這裡,最大差異在於畢業設計(日本叫卒論,卒業論文)階段!這方面內容我以前的文章已經有過介紹。他們的本科畢業設計時間是一整年,學生第一個月,算第一階段,要檢索世界各國在畢業設計學生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內容、應用前景、研究方法、以及已經達到的最高水平,並寫出階段性研究報告。然後,第二階段差不多也是一個月,針對別人的最高研究水平,採用與人家相同的裝置、相同的器材、相同的方法或工藝、製作相同的東西、利用相同的檢測手段、達到相同的水平,顯然這還不是你自己的成果,只說明你已經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接下來的第三階段,才是畢業設計的核心部分,至少改變別人已經獲得最高水平的研究路線裡所採用的器材、工藝方法中的一項或者幾項內容(當然在改變前要在研究室裡第一階段結束時舉行的小型論證會上獲得論證透過),要求透過學生自己的試驗,達到不低於人家效能的結果,測試這些效能也採用與人家相同的儀器裝置或方法。過程中,每個月召開一次研究室規模的小型學術報告會,學生們發表自己的一個月來的研究結果。第四階段是收穫的季節,也是一個月左右,由學生(卒論生)撰寫畢業論文,製作演講用的PPT(幻燈片),其實由於有之前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每月一次的小型論文發表會做基礎,畢業論文和PPT寫起來都不難;最後就是實物驗收和畢業論文答辯會(平時的小型論文發表會也要答辯,只不過這次更正規、而且還會邀請臨近學科的老師參加)。對於研究態度認真、研究效果明顯的學生,老師可以當場決定讓他/她畢業設計結束後直接在研究室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態度不認真的學生,老師也可以當場決定,這次畢業設計後不予畢業,再做一年畢業設計。而且效果明顯的研究成果,不僅寫成學位論文,也可以寫成學術論文,在學術會議上或者學術刊物上發表,不過發表的時候,本科沒有畢業的學生是不能作為第一作者的,為了學術的嚴肅性、權威性,學生的名字前面必須有老師的名字,在老師審查後由老師發表。
看到這裡,你對日本獲得如此多的諾貝爾獎還感到驚奇嗎?對比之下,你覺得中國的大學本科教育需要改革嗎?
② 如果你聽到有人實名舉報某人學術造假,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如果實名舉報人是位學者呢?你認為,如果舉報受理人是網名為“科研誠信”的人,將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可以肯定地說,你的感覺、你的反應,與這位“科研誠信”完全不一樣!
饒毅教授舉報裴鋼院士學術造假,被中國科學院道德委員會否定了。饒毅是在網上公開舉報裴鋼院士的論文涉嫌造假的。該新聞一出,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可是,這位“科研誠信”發文稱:“重複實驗在生命科學中並不一定可靠”,“因為每一次實驗都是獨特的,所以不可能造出一毛一樣的圖來。這還涉及到觀察者、儀器、被觀察者的關係。有時又有試劑、情緒等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嬰兒比較複雜。比較靠譜的是‘趨勢一致’。再者說,重複二十年的實驗,無論結果如何,都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稍微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不可重複的實驗有發表的必要嗎?只是要求你能夠將實驗結果保持在誤差範圍之內,並沒有人要求你得到“一毛一樣的結果”。儀器、試劑之類不應當算無法重複實驗的理由,因為人家大學還沒有畢業的學生都知道,所謂重複實驗,應當用同樣的裝置、同樣的器材、同樣的流程、做同樣的實驗、得到同樣的結果。如果說別人做不到用這五個同樣複製被舉報者的實驗,請問被舉報者自己能夠做到這五個同樣嗎?難道因為是二十年前的實驗就重複不得了?作為以“科研誠信”為網名的人,怎麼可以包庇造假行為?怎麼可以誤導科學研究務實進取的良好風氣,難道不會妨礙科學技術的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