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以下資料可以說明:
美國完成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和樣本採集,首次成功探測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陽的探測器都來自美國。
資料來自Wikipedia
諾貝爾獎,美國位列第一,數量為383。
菲爾茨獎,美國位列第一,人數為13。
自然指數,美國位列第一。
高被引科學家,美國位列第一,上榜人次為2737。
世界大學排行榜2021前200名的大學,美國有59個,位列第一。
技術貿易出口額,美國為1308.34億美元,德國為718.365億美元,英國為410.606億美元,日本為326.314億美元。
武器出口份額,美國佔31%,俄羅斯佔21%,法國佔7.9%,德國佔5.8%,中國佔5.5%,英國佔3.7%。
航空航天出口份額,美國佔31.91%,法國佔15.02%,德國佔11.81%,英國佔10.69%,加拿大佔3.23%,西班牙佔1.96%,日本佔1.81%,中國佔1.74%。
商用飛機交付數量,美國波音為806,空客為800,巴西巴航、加拿大龐巴迪和其他企業均在100以下。
商業火箭發射次數,美國為202,歐洲為169,俄羅斯為162,中國為23,印度為4,烏克蘭為1。
窄體客機發動機份額,CFM國際(美國GE和法國賽峰的合資公司)佔71.13%,IAE(美國普惠、英國羅羅、德國MTU、日本航空發動機公司的合資企業) 佔19.31%,美國普惠佔5.55%。
寬體客機發動機份額,美國GE佔51.21%,英國羅羅佔28.31%,美國普惠佔13.42%。
支線客機發動機份額,美國GE佔72.28%,英國羅羅佔17.08%,美國霍尼韋爾佔6.27%。
軍用戰鬥機發動機份額,美國普惠F100佔21%,美國通用F414/F404佔8%,俄羅斯AL-31佔7%,俄羅斯RD-33佔6%,俄羅斯R11/R13/R25佔4%,俄羅斯R-95Sh/R-195佔3%,美國通用J85佔3%。
軍用運輸機發動機份額,英國羅羅T56佔21%,加拿大普惠PT6A佔10%,加拿大普惠PW100(PW127G)佔7%,美國普惠PW2000佔7%,烏克蘭馬達西奇AI-24佔9%,俄羅斯D-30佔4%,英國羅羅Tyne佔2%。
軍用直升機發動機份額,美國通用T700佔25%,俄羅斯TV2-117佔14%,美國T53佔11%,俄羅斯TV3-117佔5%,美國霍尼韋爾T55佔4%,加拿大普惠PT6T佔4%,英國羅羅M250佔3%,美國霍尼韋爾T53佔3%,法國賽Turbomeca Astazou佔2%。
陶瓷芯份額,英國Morgan Advanced Materials佔24%,美國PCC Airfoils,美國Core-Tech,美國CoorsTek。
通用航空飛機銷售額,美國Gulfstream為78.5億,加拿大龐巴迪為57億,美國Textron為36.5億,法國達索為18.7億,巴西Embraer為14.7億。(單位為美元)
機場X射線安檢系統份額,美國OSI Systems佔16.69%,英國Smiths Detection佔15.15%,中國Nuctech Company佔8.79%。
軍艦訂單金額,美國Huntington Ingalls為1016億,中國為949億,美國General Dynamics為822億,俄羅斯為720億,英國BAE Systems為385億,法國Naval為366億,義大利Fincantieri/Orizzonte為221億,德國ThyssenKrupp為168億,西班牙SEPI為140億。(單位為美元)
美國GE佔船用燃氣輪機份額的32.9%,英國RR佔34.4%。
高溫合金廠商產量,美國企業明顯高於其他國家企業
美國鋁業佔全球鋁鋰合金產量的55%,俄羅斯聯合鋁業佔25%。
鈦軋材前五,美國鋁業、美國阿勒格尼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寶雞鈦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精密鑄件公司、俄羅斯VSMPO-AVISMA公司,五家企業佔據50~60份額。
碳纖維產能排名,日本東麗為29千噸,美國Zoltek為20千噸,德國SGL為15千噸,日本三菱為14.3千噸,日本東邦為12.6千噸,美國Hexcel為10.2千噸,中國臺灣台塑為8.8千噸,美國Cytec/Solvay為7千噸,中國精功為6.5千噸,中國中復神鷹為5.5千噸,中國恆神為4.65千噸,土耳其DowAksaDowAksa為3.6千噸,中國光威為3.1千噸,韓國Hyosung為2千噸,俄羅斯UMATEX為2千噸,中國藍星為1.8千噸,中國中安信為0.5千噸其他中國企業為4.8千噸
航空玻璃,基本由法國聖戈班、英國GKN、美國PPG壟斷。
工業自動化50強
美國 466.02億 德國 314.24億 日本 164.48億 瑞士 155.69億 法國 70.52億 英國 54.71億 芬蘭 7.75億(美元)
工業金屬3D印表機份額,美國GE Additive佔13%,美國Desktop Metal佔12%,德國EOS佔12%,美國Mackforged佔8%,中國漢邦科技佔7%,德國Trumpf佔6%。
工業聚合物3D印表機份額,美國Stratasys佔35%,德國EnvisionTEC佔12%,美國HP佔10%,中國聯泰科技佔9%,美國Carbon佔6%,美國3D Systems佔6%。
全球磨齒機份額,瑞士Reishauer、美國Gleason、德國Kapp這三家企業佔據46.26%。
全球工業鐳射器份額,第一為德國Trumpf大於30%,第二為美國IPG大於30%,第三為美國Coherent,第四為中國大族鐳射佔6%,第五為中國武漢銳科,第六中國華工科技。
光器件份額,美國Finisar佔13.3%,中國旭創科技佔7.9%,美國Lumentum佔7.4%,中國光迅科技佔7.1%,美國Oclaro佔5.5%,中國臺灣鴻騰精密(FIT)佔5.3%,美國II-VI佔5.2%,日本住友佔4.7%,美國NeoPhotonics佔3.3%,日本富士通 3.3%。
機器視覺相機份額
基於PC相機份額,美國FLIR Integrated Imaging Solutions Inc佔13%,日本基恩士佔13%,日本東芝佔8%,美國Teledyne Dalsa佔7%,日本索尼佔6%,德國Basler AG佔5%,德國Allied Vision Technologies(AVT)佔5%,丹麥JAI A/S佔4%。
智慧相機份額,美國Cognex佔45%,日本基恩士佔26%,德國IFM Electronic GmbH佔10%,義大利Datalogic佔4%。
VCSEL市場份額,美國Lumentum佔49%,美國II-VI佔14%,奧地利ams佔11%,德國Trumpf佔9%,美國Broadcom佔9%,美國Vertilite佔2%。
鐳射雷達份額
美國Trimble 21% 瑞典Hexagon AB 19% 德國Sick AG 13% 日本Topcon 9% 美國Velodyne LiDAR 6% 奧地利Riegl 5% 美國Faro 5% 比利時BEA Sensors 3% 美國Teledyne Optech 3% 法國Valeo 2% 美國Ouster 2% 法國Leosphere 2% 美國Waymo 1% 日本Hokuyo 1% 加拿大LeddarTech 1% 中國速騰聚創RoboSense 1% 中國禾賽科技Hesai 1% 美國ASC 1%
2019年熱成像市場份額
美國FLIR 40% 美國法國Lynred 25% 美國SEEK 16% 中國高德紅外 9% 中國大立紅外 4% 韓國I3 System 3% 中國艾睿光電 1% 中國海康威視 1% 英國BAE 1%
金屬切削刀具份額,瑞典山特維克佔22%,美國肯納佔11%,以色列伊斯卡佔9%。
美國Aerotech在全球高精度轉檯的市場佔有率超過80%
醫療器械100強,美國為2334.86億,德國為410.55億,日本為215.55億,荷蘭為156.48億,英國為93.29億,瑞士為88.45億,中國為63.41億,瑞典為54.78億,丹麥為43.61億,法國為28.01億,義大利為11.92億,韓國為10.67億,澳大利亞為9.8億,紐西蘭為7.46億,冰島為6.75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為2.99億,比利時為2.45億。(單位為美元)
分析儀器和生命科學儀器20強,美國為138.23億,德國為47.03億,日本為43.72億 瑞士為39.02億,英國為7.23億。(單位為美元)
注:Bruker為總部在美國的德國企業
網際網路企業排名,美國為7478.1億,中國3116.02億,韓國為146億,德國為117.8億,日本為116億,英國為82億,瑞典為67.6億,印度為61億,俄羅斯為43.8億,加拿大為41.1億,新加坡為21.8億,巴西為20.8億。(美元)
軟體100強,美國為2192.76億,德國為238.74億,日本為71.62億,英國為49.82億,法國為34.99億,加拿大為26.3億,荷蘭為20.19億,俄羅斯為6.95億,比利時為6.02億,巴西為5.84億,以色列為5.76億,中國為5.08億,挪威為5.07億,斯洛伐克 4.37億(美元)
企業應用軟體25強(ERP、HCM、CRM、EPM、ITSM、SPM、SCM、TRM、PLM&Engineering Analytics and BI、Collaboration、Content Management、eCommerce、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Procurement),德國SAP為145.96億,美國Microsoft為130.15億,美國Oracle為101.54億,美國Salesforce為63.15億,美國Adobe為51.14億,美國IBM為45.4億,美國FIS Global為37.15億,法國Dassault為29.9億,美國Fiserv為27.58億,美國Intuit為24.92億,美國Synopsys為22.24億,美國Infor為21.2億,美國Cerner為20.87億,德國Siemens PLM為18.35億,美國Autodesk為16.61億,加拿大Open Text為16.50億,加拿大Constellation Software為15.42億,英國Sage為14.53億,美國SS&C Technologies為13.71億,美國Cisco為13.52億,美國SAS Institute為13.47億,美國Workday為12.91億,美國CDK Global為12.61億,瑞典Ericsson為12億,美國Digital Insight為11.8億(單位為美元)
EDA軟體份額,美國Synopsys佔32.1%,美國Cadence佔22%,美國Mentor Graphic佔10%。
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
美國Oracle 45.6% 美國Microsoft 19.1% 美國IBM 15.7% 德國SAP 9.6% 美國Teradata 3.2%
企業移動化管理軟體份額,美國WMware佔16.2%,美國Microsoft佔15.7%,加拿大BlackBerry佔11.2%,美國MobileIron佔6.4%,美國Citrix佔6.3%,美國IBM佔5.8%,美國Google佔4.8%。
應用程式基礎設施與中介軟體(AIM)軟體份額,美國IBM佔21.5%,美國Oracle佔11.1%,美國Salesforce佔6.3%,美國Microsoft佔4.7%,美國Amazon佔2.9%。
安全軟體份額,美國Symantec佔15.2%,美國Intel佔7.9%,美國IBM佔6.6%,日本Trend Micro佔4.5%,美國EMC佔3.4%。
雲系統管理軟體份額,美國VMware佔21.7%,美國Microsoft佔14.1%,美國IBM佔9.2%,美國BMC佔6.4%,美國Cisco+AppDynamics佔6.1%,美國New Relic佔3.9%,美國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佔3.7%。
IT自動化以及配置管理軟體份額,美國VMware佔18.6%,美國BMC佔9.6%,美國IBM佔7.5%,日本日立佔6.9%,美國CA Technologies佔6.4%,美國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佔5.2%,美國Microsoft佔5.2%。
大資料與分析軟體份額,美國Oracle佔16.5%,美國Microsoft佔12.8%,德國SAP佔12.7%,美國IBM佔10.6%,美國SAS佔6.6%,美國Salesforce佔2.8%,美國Amazon Web Services佔2.4%,美國Teradata佔2.1%,美國Adobe佔1.9%。
雲計算14強(PaaS、IaaS和SaaS),美國Microsoft為183.7億,美國Amazon為153.63億,美國Salesforce為97.1億,美國IBM為80.99億,美國Oracle為59.13億,德國SAP為46.76億,美國Google為32億,美國Adobe為22.72億,美國Workday為17.88億,美國ServiceNow為17.4億,中國阿里巴巴為14.94億,美國FIS/SunGard為14.81億,美國Athenahealth為11.88億,美國Dropbox為11.07億(單位為美元)
大資料11強(硬體、軟體和服務),美國IBM佔8.9%,美國Dell佔4.8%,美國Splunk佔3.3%,美國Oracle佔3.2%,美國HPE佔2.8%,美國Accenture佔2.4%,美國AWS佔2.3%,德國SAP佔2.2%,美國Palantir佔2.1%,美國Cloudera佔1.5%,美國Microsoft佔1.5%。
人工智慧廠商收入,美國IBM為25.789億,美國Dell為18.915億,美國HPE為13.1億,美國Accenture為10.5億,中國浪潮為8.959億,美國Oracle為7.127億(單位為美元)
高效能計算HPC廠商收入,美國HPE/HP為47.66億,美國Dell為28.57億,美國IBM為9.71億,中國聯想為9.57億,中國Inspur為7.88億,中國Sugon為4.62億,美國Cray為3.13億,日本富士通為2.69億,美國Penguin為2.44億,日本NEC為2.01億,法國Atos為1.5億。(單位為美元)
數字身份和安全5強,法國Thales為31億,法國IDEMIA為22億,美國Broadcom為14億,德國Giesecke & Devrient為12億,美國HID為9億(單位為歐元)
半導體份額,美國佔47%,韓國佔19%,日本佔10%,歐洲佔10%,中國臺灣省佔6%,中國佔5%。
半導體IP供應商10強,英國ARM佔40.8%,美國Synopsys佔18.2%,美國Cadence佔5.9%,美國SST佔2.9%,英國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佔2.6%,美國Ceva佔2.2%,中國芯原佔1.8%,美國Achronix佔1.3%,美國Rambus佔1.2%,中國臺灣eMemory佔1.2%。
半導體裝置15強,美國為292.36億,日本為198.909億,荷蘭為149.241億。(單位為美元)
PVD裝置,美國AMAT佔85%。
CVD裝置美國AMAT佔29%,日本TEL佔21%,美國LAM佔21%。
刻蝕裝置,美國LAM佔47%,日本TEL佔26%,美國AMAT佔19%。
熱處理裝置,美國AMAT佔49%。
離子注入機,美國AMAT佔70%,美國Axcelis佔18%,
CMP裝置,美國AMAT佔70%。
半導體裝置關鍵子系統供應商10強,第一為德國Zeiss,第二為英國Edward,第三為美國MKS Instruments,第四為美國Advanced Energy,第五為日本HORIBA,第六為瑞士VAT,第七為美國Ultra Clean Technology,第八為美國Brooks Automation,第九為美國Ichor Systems,第十為日本EBARA。
MOCVD裝置份額,德國Aixtron佔46%,美國Veeco佔27%,中國AMEC佔23%。
CPU份額,美國英特爾佔84.9%,美國AMD佔15.1%。
GPU份額,美國AMD佔19%,美國Intel佔63%,美國Nvidia佔18%。
FPGA份額,美國Xilinx佔51.1%,美國Intel佔35.8%,美國Microsemi佔6.6%,美國Lattice佔5%。
工業半導體20強,美國Texas Instruments,美國Analog Devices,德國Infineon Technologies,意法STMicroelectronics,美國Intel,美國Micron Technology,美國Microchip Technology,美國ON Semiconductor,荷蘭NXP,美國Xilinx,日本瑞薩,日本Nichia,美國Broadcom Limited,日本東芝,中國木林森,日本三菱電機,美國Cree,美國Vishay,德國Osram,美國Maxim Integrated。
模擬IC10強,美國Texas Instruments為102.23億,美國Analog Devices為51.69億,德國Infineon為37.55億,義大利法國ST為32.83億,美國Skyworks Solutions為32.05億,荷蘭NXP為25.64億,美國Maxim為18.5億,美國ON Semi為17.4億,美國Microchip為15.32億,日本瑞薩 8.6億。(單位為美元)
NAND快閃記憶體份額,韓國三星佔35.5%,日本東芝佔18.7%,美國WDC佔14.7%,美國Micron佔11.3%,美國Intel佔9.7%,韓國SK Hynix佔9.6%。
DRAM份額,韓國三星佔43.5%,韓國SK Hynix佔29.2%,美國Micron佔22.3%,中國臺灣南亞科技佔2.8%,中國臺灣華邦佔0.9%,中國臺灣力積電佔0.4%。
MEMS感測器30強,美國Broadcom為15.1億,德國Bosch為14.05億,義大利法國STMicroelectronics為7.76億,美國Texas Instruments為6.12億,美國Qorvo為6.1億,美國Hewlett Packard為5.16億,荷蘭NXP為4.53億,美國Knowles Electronics為4.5億,日本TDK為3.81億,日本松下為3.38億,中國歌爾為2.95億,美國Honeywell為2.92億,德國Infineon Technologies為2.83億,日本電裝為2.62億,美國Analog Devices為2.58億,日本佳能為2.39億,日本旭化成微電子為2.31億,日本村田為2.1億,美國Sensata為1.52億,美國UTC為1.3億,日本阿爾卑斯電氣為1.24億,美國FLIR為1.2億,中國ACC為1.18億,美國Amphenol為0.96億,美國TE為0.92億,美國SI Time為0.91億,日本愛普生為0.87億,法國ULIS為0.87億,日本歐姆龍為0.73億,日本索尼為0.66億。(單位為美元)
雲IT基礎設施產品份額(伺服器、儲存和乙太網交換機),美國Dell佔14.5%,美國HPE+中美合資H3C佔11.6%,美國Cisco佔5.9%,中國Inspur佔5.9%,中國華為佔4.7%,中國聯想佔4.4%。
伺服器份額,美國HPE+中美合資New H3C Group佔16.3%,美國Dell佔15.7%,美國IBM佔9.1%,中國Inspur佔6.8%,中國聯想佔5.6%,中國華為佔5.1%。
白盒伺服器份額,Quanta佔34,中國臺灣Wistron佔30%,中國臺灣Inventec佔18%。
乙太網交換機份額,美國Cisco佔50.9%,中國華為佔9.6%,美國Arista佔7%,美國HPE佔5.4%。
企業級路由器份額,美國Cisco佔37.2%,中國華為佔29.8%,美國Juniper佔13.2%。
企業級WLAN份額,美國Cisco佔44.6%,美國HPE-Aruba佔13.9%,美國Ubiquiti佔7%,中國華為佔5.5%,美國CommScope佔5.3%。
安全裝置份額(UTM、防火牆和內容管理、入侵檢測和預防以及虛擬專用網VPN),美國Cisco佔15.8%,美國Palo Alto Networks佔13.4%,美國Check Piont佔9.4%,美國Fortinet佔11%,美國Symantec佔3.8%。
光纖光纜份額,美國康寧佔15%、中國長飛佔12%,中國亨通光電佔11%,日本古河電工/OFS佔10%,中國烽火通訊佔7%,中國富通佔8%,日本住友佔5%,義大利普睿司曼佔6%,中國中天佔8%,日本藤倉佔4%。光傳輸和網路接入裝置份額,中國華為佔21%,芬蘭諾基亞佔13%,中國烽火通訊佔13%,美國迅遠通訊佔12%,日本富士通佔7%,中國中興佔7%,美國英飛朗佔5%,日本日電佔4%,德國ADVA佔3%,日本住友電工佔1%。
基站天線份額,中國華為佔34.4%,德國Kathrein佔19.6%,美國Commscope佔13.4%,德國Rosenberger佔7.6%,美國ACE Technologies佔5.3%,美國Amphenol佔5.2%,德國RFS佔4.8%,中國京信佔4.3%,中國通宇佔3%。
專網通訊終端市場份額,美國摩托羅拉佔47%,中國海能達佔15%,日本建伍佔8%,日本艾可慕佔7%,中國科立訊佔6%,歐宇航佔4%,英國Sepura佔3%,美國Vertex佔3%,美國Harris佔2%。
企業外部儲存系統份額,美國Dell佔27.6%,美國HPE+中美合資H3C佔10.1%,美國IBM佔9.1%,美國NetApp佔8.9%,中國華為佔7.8%。
專業備份裝置份額,美國Dell Technologies佔55.5%,美國Symantec/Veritas佔17.3%,美國IBM佔8%,美國HPE佔4.8%,美國Oracle佔3.8%。
資料來自Statista
硬複製外圍裝置出貨量份額(印表機、多功能印表機和掃描器),美國HP佔38.6%,日本佳能佔21.4%,日本愛普生佔19%,日本兄弟佔8%,日本京瓷佔1.9%。
融合系統份額
超融合系統份額,美國Dell佔33.3%,美國Nutanix佔13.7%,中國聯想佔5.3%,美國HPE佔5.1%。
HCI系統份額,美國VMware佔41.1%,美國Nutani佔27%,美國Cisco佔6%。
個人電腦出貨量,中國聯想佔24.8% 美國HP佔22.8%,美國Dell佔17.2%,美國Apple佔7.5%,中國臺灣華碩佔5.8%,中國臺灣Acer佔5.7%。
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份額,美國Windows佔82.96%,美國macOS佔12.49%,美國/芬蘭Linux佔1.72%,美國Chrome OS佔0.51%,美國FreeBSD佔0.01%。
高階智慧手機份額,美國蘋果四款手機為30%、9%、7%、6%,華為一款手機為3%。
智慧手機應用處理器(AP)份額,美國高通佔33.4%,中國臺灣聯發科佔24.6%,韓國三星佔14.1%,美國蘋果佔13.1%,中國海思佔11.7%。
基帶晶片份額,美國高通佔42%,中國海思佔20%,中國臺灣聯發科佔14%。
儲存器模組份額,美國金士頓佔80.33%,中國Ramaxel佔2.94%,美國Smart Modular Technologies佔2.68%,中國POWEV佔2.29%,中國臺灣ADATA佔2.27%,中國tigo佔2.04%,中國臺灣Team Group佔0.95%,中國臺灣Transcend佔0.8%,中國臺灣Apacer佔0.6%,中國臺灣Innodisk佔0.56%。
射頻前端市場份額,美國Broadcom佔20%,日本Murata佔19%,美國Qorvo佔17%,美國Skyworks佔17%,美國Qualcomm RFFE佔14%,韓國WISOL佔2%,日本Taiyo Yuden佔2%,德國Infineon佔1%,日本Sony佔1%。
功率放大器PA份額,美國Skyworks佔43%,美國Qorvo佔25%,美國博通佔25%,日本村田佔3%。
2018年SAW濾波器份額,日本村田佔47%,日本TDK佔21%,日本太陽誘電佔14%,美國Skyworks佔9%,美國Qorvo佔4%。
2018年BAW濾波器份額,美國Broadcom佔87%,美國Qorvo佔8%,日本太陽誘電佔3%,日本TDK佔2%。
智慧手機作業系統份額,美國Android佔85.9%,美國IOS佔14%。
智慧手機人工智慧虛擬助手份額,美國谷歌佔51%,美國蘋果佔31%,韓國三星佔10%,中國百度佔17%。
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GPU份額,英國ARM佔43%,美國高通佔36%,美國蘋果佔12%。
智慧音箱份額(出貨量),美國亞馬遜佔28.3%,美國谷歌佔24.9%,中國百度佔10.6%,中國阿里巴巴佔9.8%,中國小米佔8.4%,美國蘋果佔4.1%。
平板電腦份額(出貨量),美國蘋果佔27.7%,韓國三星佔13.6%,美國亞馬遜佔9.5%,中國華為佔9%,中國聯想佔5.3%。
平板電腦作業系統份額(出貨量),美國安卓佔59.4%,美國IOS佔27.7%,美國Windows佔12.6%。
平板電腦應用處理器份額,美國蘋果佔42%,美國英特爾佔16%,美國高通佔16%。
可穿戴裝置出貨量,美國Apple佔31.7%,中國小米佔12.4%,韓國三星佔9.2%,中國華為佔8.3%,美國Fitbit佔4.7%。
VR頭戴裝置份額,日本索尼佔30%,美國Facebook(Oculus)佔25%,中國臺灣HTC佔22%,美國谷歌佔11%,韓國三星佔5%。
大家電份額前五,中國海爾,美國惠而浦,中國美的,瑞典伊萊克斯,德國博世。
智慧電視作業系統份額,美國谷歌Andriod佔40%,韓國三星Tizen佔23%,韓國LG WebOs佔12%,美國Roku佔6%,美國Firefox佔2%,美國CastOS佔2%,美國亞馬遜FireTV佔1%。
矽晶圓份額,美國SunEdision佔10%(被臺灣企業收購前)。
電子級多晶矽產量排名,美國Hemlock為11000噸,德國Wacker為8000噸,日本德山為5500噸,日本住友為2500噸,日本三菱為2000噸,美國REC為844噸。
化合物半導體晶圓份額
GaAs襯底份額,日本住友電工、德國Freiberg、美國AXT、日本住友化學四家合計超90%。GaN襯底份額,日本住友電工、日本三菱化學、日本住友化學三家合計超85%。SiC襯底份額,美國Cree、德國SiCrystal、美國II-VI Advanced Materials、美國Dow Corning四家合計超90%。
半導體應用和器件的玻璃晶圓市場份額
執行器和感測器,德國PlanOptik佔22%,美國Corning佔22%,日本旭硝子佔22%,日本Tecnisco佔20%,德國Schott佔14%。CMOS影象感測器,德國Schott佔90%,美國Corning佔10%。RF器件,德國Schott佔65%,美國3D Glass Solutions佔20%,美國Corning佔15%。功率器件,德國PlanOptik佔60%,美國Corning佔25%。光子和光學,德國Schott佔100%。微流控器件,德國Schott佔50%,美國Corning佔20%。手機處理器扇出型晶圓封裝,日本電氣硝子佔80%。
光掩膜板份額,美國Photronics佔32%,日本Toppan佔27%,日本DNP佔23%。
光刻膠份額,日本合成橡膠佔28%,日本東京日化佔21%,美國羅門哈斯佔15%,日本信越化工佔13%,日本富士電子材料佔10%。
靶材市場份額,日本日礦金屬佔30%,美國霍尼韋爾佔20%,日本東曹佔20%,美國普萊克斯佔10%。
拋光墊份額,美國陶氏佔79%,美國Cabot佔5%,美國ThomasWest佔4%,日本FOJIBO佔2%,日本JSR佔1%。
拋光液份額,美國Cabot佔36%,日本Hitachi佔15%,日本Fujimi佔11%,美國Versum佔10%,美國陶氏佔6%,中國安集微電子佔2%。
玻璃基板份額,美國康寧佔46.5%,日本AGC佔23.7%,日本NEG佔18%,中國東旭光電佔5%。
高鋁超薄電子玻璃主要為美國康寧所佔有
OLED材料份額,日本Idemitsu Kosan佔35.4%,德國Merck佔17.1%,美國UDC佔15.2%,美國陶氏佔12.7%,日本住友化學佔12.6%,韓國DS Neolux佔4.7%。
可摺疊裝置的OCA光學膠主要企業有韓國三星SDI、美國3M、日本三菱化學。
電子特種氣體份額,美國空氣化工佔25%,法國液空佔23%,德國林德佔8%,日本大陽日酸佔18%,美國普萊克斯佔17%。
化工50強,美國為1724.6億,德國為1140.66億,美國德國合併企業Linde總部設在英國為254.29億,日本為1106.56億,中國為961.68億,韓國為542.82億,英國為408.28億,沙特為344.2億,中國臺灣為314.25億,法國為339.53億,印度為206.4億,比利時為207.64億,泰國為190.22億,巴西為132.67億,挪威為128.58億,瑞士為105.88億,荷蘭為100.86億,奧地利為90.71億,南非為79.95億,加拿大為77.29億(美元)
處方藥50強,美國為2778.01億,瑞士為943.32億,日本為806.07億,英國為544.95億,德國為459.79億,法國為424.66億,丹麥為182.96億,以色列為110.9億,中國為104.8億,澳大利亞為89.51億,印度為74.45億,加拿大為52.95億,比利時為51.02億,西班牙為44.71億,義大利為32.33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為31.42億,愛爾蘭為28.87億。(單位為美元)
農藥20強,德國為165.57億,美國為107.3億,瑞士為99.09億,中國為59.76億,日本為39.億,以色列為36.17億,印度為27.41億,澳大利亞為23.32億,義大利為5.44億 (單位為美元)
2017年種子10強,德國Bayer-Monsanto,美國Cortava(Dow DuPont),中國Syngenta-Chemchina,法國Vilmorin&Cie,德國BASF,德國KWS,丹麥DLF,中國LPHT-Citic,荷蘭Rijk Zwaan,日本Sakata。
動物保健品5強,美國Zoetis為25億,德國Boehringer Ingelheim為22.74億,美國Merck為18.94億,美國Elanco為15.54億,德國Bayer為9.64億。(單位為美元)
魚類疫苗份額,美國Zoetis佔52.92%,美國Merck & Co., Inc.佔34.85%。
2013年化肥10強,加拿大為215.47億,美國為154.49億,挪威為118.71億,俄羅斯為64.9億,中國為54.51億,以色列為36.55億,德國為28.05億(單位為美元)
農業機械10強,美國Deere為291億,美國義大利CNH(總部在荷蘭)為167億,美國AGCOe為108億,日本久保田為83億,德國Claas為50億,印度Mahindra & Mahindra,日本Iseki 16億,中國YTO,義大利Same Dautz-Fahr為16億,白俄羅斯Minsk Tractor Works 11億(單位為美元)
電動汽車銷量份額,美國特斯拉佔17%,中國比亞迪佔10%,中國北汽佔7%,中國上汽佔6%,德國寶馬佔6%,德國大眾佔4%,日本日產佔4%,中國吉利佔3%,韓國現代佔3%,日本豐田佔2%,韓國起亞佔2%,日本三菱佔2%,法國雷諾佔2%,中國奇瑞佔2%,中國廣汽佔2%,瑞典沃爾沃佔2%,中國長城佔2%,中國東風佔2%,中國長安佔2%,中國江淮佔2%。
跑車銷量
德國保時捷911 32612 美國雪佛蘭科爾維特 21014 德國寶馬8系 11365 德國賓士AMG GT 4516 (輛)
豪華電動SUV銷量
美國特斯拉Model X 32886 德國奧迪E-tron 27435 英國捷豹I-Pace 16236 德國賓士EQC 1783 (輛)
高效能車銷量
美國野馬 101781 美國道奇挑戰者 64186 美國雪佛蘭科邁羅 53870 日本馬自達MX-5 24911 保時捷718 19336 德國寶馬Z4 16352 德國奧迪TAT 14491 法國Alpine A110 4798 (輛)
汽車零部件100強,日本為2293.24億,德國為2151.94億,美國為1322.37億,韓國為570.14億,法國為500.4億,加拿大為475.29億,中國為320.87億,西班牙為198.77億,印度為112.91億,英國為99.1億,瑞典為85.48億,墨西哥為40.17億,盧森堡為36.54億,巴西為24.7億,瑞士為23.65億。(單位為美元)
車用渦輪增壓器份額,美國Honeywell佔30%,美國BorgWarner佔24%,日本三菱重工佔14%,日本IHI佔12%,美國Cummins佔7%,德國Bosch Mahle佔5%,德國Continental佔4%。
車載影象感測器份額,美國On Semi佔43%,美國Omnivision佔25%,日本索尼佔9%,韓國Pixelplus佔6%,日本松下佔5%,韓國三星佔2%,意法ST佔2%。
卡車和巴士製造商四強,德國Daimler為496.5億,瑞典Volvo為307.5億,德國Volkswagen為274.9億,美國Paccar為240.1億。(單位為美元)
商用車制動和控制系統份額,德國Knorr-Bremse佔26%,美國Wabco佔15%。商用車動力輔助系統份額,德國Knorr-Bremse佔44%,美國Wabco佔31%。燃燒效率系統份額,德國Knorr-Bremse佔21%,美國Wabco 16%。
美國伊頓和德國採埃孚是兩大國際重型變速器企業,同時也是中國兩大重型變速器企業的技術源頭。
軌道交通裝備排名,中國中車為209億,法國Alstom為81億,德國Siemens為79億,加拿大龐巴迪為72億,美國Wabtec/GE為56億,日本日立為46億,德國Knorr Bremse為37億,美國Transmashholding為32億,美國Greenbrier/ARI為24億,美國Progress Rail為19億(單位為歐元)
軌道列車制動系統,德國Knorr-Bremse佔~50%,美國Wabtec/法國Faiveley佔~20。軌道列車門系統,德國Knorr-Bremse佔~30%,美國Wabtec/法國Faiveley佔~15%,軌道列車暖通系統,德國Knorr-Bremse佔~20%,美國King佔~15%,美國Wabtec/法國Faiveley佔~10%。
粉末冶金閘片的主要企業為德國克諾爾、德國Becorit、美國西屋
電梯和自動扶梯份額,美國Otis佔20%,瑞士Schindler佔17%,芬蘭Kone佔16%,德國ThyssenKrupp佔14%。
工程機械50強,美國佔24.6%,日本佔23.1%,中國佔17.7%,瑞典佔9.6%,德國佔6.0%,韓國佔4.5%,芬蘭佔2.5%,英國佔2.7%,法國佔2.3%,義大利佔1.6%,奧地利佔1.0%。
礦山機械裝置排名,美國Joy Global為56.88億,美國Bucyrus為60.26億,瑞典山特維克54.21億,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為33.25億,芬蘭美卓為30.47億,丹麥FLSmidth為17.46,美國Boart Longyear為24.88億,芬蘭Outotec為18.08億。
高空作業平臺製造商排名,美國JLG為23.646億,美國Terex AWP為19.149億,加拿大Skyjack為10.1億,法國Haulotte為7.91億,日本Aichi為4.048億,中國鼎力為3.823億,瑞典Alimak Hek為3.73億,法國Manitou3.15億,美國Time為3.1億,德國Ruthmann為2.318億。(美元)
飛行模擬器,加拿大CAE、美國飛安國際、法國泰雷茲的市場佔有率較高。
物流自動化整合商20強,美國為59.29億,日本為58.16億,德國為52.93億,奧地利為22.2億,瑞士為16.17億,義大利為5.33億。(單位為美元)
液壓件份額,德國博世佔18.9%,美國伊頓佔13.4%,德國林德液壓佔12.5%,美國派克漢尼汾佔10.7%,丹麥丹佛斯佔6.5%,日本川崎佔4.8%,美國實用動力佔3.7%,日本KYB佔3%,日本油研佔0.7%,中國恆立液壓佔0.7%。
軸承10強,瑞典SKF為88億,德國Schaeffler為82億,日本NSK為43億,日本NTN為40億,美國Timken為19億,中國C&U為16億,中國LYC為9.7億,中國ZWZ為8.9億,日本Mineaba為7.4億,日本Nachi為6.7億(單位為美元)
聯結器十強,美國TE Connectivity為103.04億,美國Amphenol為75.675億,美國Molex為55.575億,美國Aptiv為32.394億,中國富士康為31.952億,中國立訊精密為27.169億,日本Yazaki為26.92億,日本JAE為19.47億,日本J.S.T為14.75億,德國Rosenberger為12.141億。(單位為美元)
燃氣輪機發電機份額美國GE佔46.089%,德國西門子佔22.024%,日本三菱日立佔15.89%,義大利安薩爾多佔6.27%。
電氣化產品企業排名,法國Schneider,瑞士瑞典ABB,美國Eaton,德國Siemens,法國Legrand,美國Hubbell,美國Vertiv,德國Hager,中國正泰,美國Leviton。
核電機組份額(訂單數),俄羅斯Rosatom佔48%,中國企業佔15%,韓國KEPCO佔13%,美國Westinghouse佔9%,法國Areva佔8%。
核燃料份額,美國Westinghouse佔32%,法國Areva佔28%,俄羅斯Rosatom佔17%,美國日本GNF佔11%。
醫療衛生輻射檢測份額,美國Landauer佔21.45%,美國Mirion Technologies佔13.13%,日本CHIYODA TECHNOL CORPORATION佔11.09%。
海纜市場份額,法國Alcatel佔47%,美國TE SubCom佔30%,日本NEC佔12%,日本富士通佔4%,中國華為佔2%,瑞典愛立信佔1%。
離心泵前三,丹麥Grundfos,美國Xylem,德國KSB。
容積泵前三,美國IDEX,美國Colfax,美國ITT。
空氣或氣體壓縮機前三,瑞典Atlas Copco,美國Ingersoll,中國臺灣復盛。
電動工具企業排名,美國Stanley Black & Decker,德國Bosch,中國香港TTI,日本牧田,美國SnapOn,列支敦斯登Hilti,日本日立,美國Craftsman,美國Apex,美國Matco,美國ITW,法國St. Gobain,瑞典Atlas Copco,美國Textron,德國Metro。
電焊、硬焊以及切割份額(裝置、焊材)
美國Lincoln 美國Colfax 美國ITW 中國大橋 日本神戶制鋼所 中國金橋 奧地利Bohler 日本松下 奧地利Fronius 中國大西洋 美國Hyperthem 日本OTC 韓國現代 芬蘭Kemppi
航空輪胎份額,法國米其林佔37%,美國固特異佔20%,日本普利司通佔30%。
非輪胎橡膠製品50強,美國為235.286億,日本為190.37億,德國為162.584億,法國為69.587億,瑞典為36.01億,中國為31.633億,馬來西亞為29.869億,英國為27.782億,澳大利亞為14.898億,韓國為13.9億,奧地利為10.36億,瑞士為9.093億。(單位為美元)
油服裝置份額
人工舉升份額,美國Weatherford為23%,美國Baker Hughes為14%,美國Schlumberger為15%,美國GE為14%,美國Dover 7%。
連續油管份額,美國Schlumberger為22%,美國Halliburton為13%,美國Baker Hughes為10%,美國Superior Energy Services為7%,加拿大Trican Well Services為4%。
定向鑽井份額,美國Schlumberger為31% 美國Halliburton為15%,美國Baker Hughes為18%,美國Weatherford為9%,美國Scientific Drilling為4%。
鑽頭份額,美國Schlumberger為29%,美國Baker Hughes為25%,美國Halliburton為16%,美國NOV為13%,美國Varel International為4%。
完井裝置和服務份額,美國Halliburton為25%,美國Baker Hughes為24%,美國Weatherford為16%,美國Schlumberger為13%,加拿大Packers Plus為4%。
井下工具份額,美國NOV為30%,奧地利Schoeller-Bleckmann為17%,荷蘭Core laboratories為8%,英國Hunting為7%,美國Weatherford 7%。
壓力泵裂份額,美國Halliburton為27%,美國Schlumberger為20%,美國Baker Hughes為13%,美國FTS為5%,加拿大Trican Well Services為5%。
鑽採裝置份額,美國NOV為49%,美國Cameron為12%,挪威Aker為9%,美國GE 5%,美國Oil States International為5%。
海底裝置份額,美國TechnipFMC為26%,法國Technip為17%,美國Cameron為11% 挪威Aker為17%,美國GE為10%。
電纜測井,美國Schlumberger為45%,美國Halliburton為16%,美國Baker Hughes為12%,美國Weatherford為6%,美國Superior Energy Services為4%。
海底裝置排名,美國FMC為33.15億,法國Technip為25億,美國Schlumberger為20.1億,挪威Aker Solutions為17.87億,美國GE為15.85億,美國Oceaneering為6.92億,美國Dril-Quip為5億,英國Proserv為4.45億,美國NOV為2.1億,美國Forum Energy Technologies為0.5億,美國Deep down 為0.25億,英國Plexus為0.13億(單位為美元)
海底採油樹份額,挪威Aker Solutions佔36%,美國FMC佔26%,美國OneSubsea佔21%,美國Dril-Quip佔12%,美國GE佔5%。
船舶裝備ROV機器人份額,美國Oceaneering佔25%,英國Subsea 7,荷蘭Fugro,挪威DOF Subsea,美國C-Innovations,美國Helix,義大利Saipem,澳大利亞TMT,法國Technip,挪威IKM Group。
鑽井支援ROV機器人份額,美國Oceaneering佔61%,英國Subsea 7,荷蘭Fugro。
溫鹽深感測器,美國海鳥居於全球市場主導地位。
投棄式剖面測量裝置,美國洛克馬丁斯皮坎和日本鶴見精機壟斷了市場。
潮位儀,美國Aquatrak和美國WaterLOG為主要供應商。
海流計,挪威安德拉、美國RDI、美國Sontek/YSI、美國Nortek為主要供應商。
測波儀,荷蘭datawell、美國ENDECO/YSI、挪威FugroOceanor佔據測波浮標主要市場,德國OceanWaves和挪威MIROS佔據測波雷達主要市場。
零售商250強份額,美國佔44.8%,德國佔10.4%,日本佔6.7%,法國佔6.6%,英國佔5.6%,中國佔4.3%。
電子零售商50強,美國為1759.79億,中國為426.20億,英國為254.15億,德國為126.39億,法國為101.47億,巴西為27.55億,荷蘭為18.28億,瑞典為17.34億,瑞士16.65億(單位為美元)
數字媒體市場份額,美國Google佔29%,美國Facebook佔12.5%,美國Apple佔9%,中國阿里巴巴佔8.4%,中國騰訊佔佔8.2%,美國Amazon佔6.2%。
音樂流媒體份額,瑞典Spotify佔35%,美國蘋果佔19%,美國亞馬遜佔15%,中國騰訊佔11%,美國YouTube佔6%。
奢侈品100強企業銷售份額
法國 23.5% 美國 19.5% 義大利 14% 瑞士 12.3%
美國航空航天領域的複合材料企業william 的文章
美國Hexcel為空客和波音的商用飛機提供複合材料,為100多個軍用飛機與旋翼飛機專案供應複合材料,這些專案包括CH-53K種馬王運輸直升機、V-22魚鷹直升機、UH60M黑鷹直升機、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C-17運輸機、F/A-18E/F黃蜂、F-22猛禽、F-35聯合攻擊戰鬥機、法國陣風戰鬥機、歐洲颱風戰鬥機、空客A400M軍用運輸機、MH90直升機。
美國ASC是全世界航空工業複合材料熱壓罐最大提供商,航空工業的客戶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BAE、GKN、Spirit、ATK、Vought等。
美國Ingersoll為三菱重工提供自動鋪絲機AFP,用於製造波音787的機翼。Ingersoll為UTC提供自動鋪絲機AFP,用於製造波音787和空客A350的發動機短艙。
藍色起源使用美國Ingersoll的自動鋪絲機制造火箭燃料箱。
美國Cincinnati的自動鋪絲機被用於製造空客A380和魚鷹運輸機。
以色列IAI的曲面自動鋪帶機來自美國Cincinnati,IAI生產F35戰鬥機的機翼。
ATK擁有15臺AFP自動鋪絲機,其中五臺有美國ATK製造,一臺來自美國Electroimpact,九臺來自美國Cincinnati。ATK為波音787、空客A350 XWB、GE GEnx 2B發動機、Rolls-Royce Trent XWB發動機、空客A400M、波音C-17、洛克希德馬丁F-22、洛克希德馬丁F-35、AgustaWestland 609直升機、Delta IV火箭、Atlas火箭、國際空間站等提供複合材料部件。
Spirit AeroSystems擁有17臺自動鋪絲裝置,裝置來自西班牙Mtorres、美國Ingersoll、美國Electroimpact,Spirit AeroSystems為波音、空客、軍工企業等提供複合材料部件。
檢視全文
美國機床企業william 的文章
大功率船用柴油機、火炮炮管等加工用高精度數控珩磨機床,僅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如德國格林公司和納格爾公司、美國善能公司等能夠生產相應的高檔數控珩磨機床。
全球磨齒機份額,瑞士Reishauer、美國Gleason、德國Kapp這三家企業佔據46.26%。
美國HAAS機床被用於製造火星車的車輪。
SpaceX採購美國福祿Flow的全部馬赫系列水刀。
Terma使用美國福祿Flow的五軸水刀加工F35戰鬥機零部件。
空客使用美國福祿Flow的水刀機床加工A350 XWB的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部件。
美國Ingersoll為三菱重工提供自動鋪絲機AFP,用於製造波音787的機翼。
美國Ingersoll為UTC提供自動鋪絲機AFP,用於製造波音787和空客A350的發動機短艙。
美國Ingersoll為NASA提供7軸銑床,用於製造Ares火箭。
藍色起源使用美國Ingersoll的自動鋪絲機制造火箭燃料箱。
美國Cincinnati機床在全球航空航天領域的使用情況,涵蓋美國所有領先的航空航天企業、加拿大龐巴迪、巴航、法國達索、義大利阿萊尼亞、日本三菱重工。
波音波特蘭工廠使用美國Giddings & Lewis機床加工襟翼導軌和起落架零部件。
波音波特蘭工廠使用美國Cincinnati機床加工襟翼零部件。
Kongsberg Vapenfabrik、ThyssenKrupp、BMW Rolls-Royce、Volvo Aero、MTU等使用美國Giddings & Lewis車銑加工中心加工噴氣發動機燃燒室、壓氣機、渦輪葉盤、軸承。
Rolls Royces使用美國Cincinnati MEGA加工波音787發動機的風扇葉片。
Goodrich使用美國Cininnati機床加工起落架,產品被空客、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等使用。
Goodrich & ADI使用美國Giddings & Lewis落地銑床加工大型鈦合金起落架鍛件。
VSMPO-AVISMA與波音的合資公司UBM使用美國Cincinnati機床加工波音飛機使用的鈦合金鍛件的新企業。俄羅斯VSMPO、俄羅斯VASO(為空客提供鈦合金零部件)、洪都航空工業等也採購了美國Cincinnati機床用於加工鈦合金零部件。
SpaceX使用美國Giddings & Lewis立式車銑加工中心加工龍飛船的推進器。
Aerojet/Rocketdyne使用Giddings & Lewis的RT 155和PTP 155落地銑床加工SLS火箭推進器。
美國Cincinnati的自動鋪絲機被用於製造空客A380和魚鷹運輸機。
河南柴油機重工引進美國Cincinnati的U5龍門加工中心和動柱式大立加工中心,河柴重工是中國船舶行業唯一的艦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機專業製造廠和國家重點保軍企業。
以色列IAI的曲面自動鋪帶機來自美國Cincinnati,IAI生產F35戰鬥機的機翼。
ATK擁有15臺AFP自動鋪絲機,其中五臺有美國ATK製造,一臺來自美國Electroimpact,九臺來自美國Cincinnati。ATK為波音787、空客A350 XWB、GE GEnx 2B發動機、Rolls-Royce Trent XWB發動機、空客A400M、波音C-17、洛克希德馬丁F-22、洛克希德馬丁F-35、AgustaWestland 609直升機、Delta IV火箭、Atlas火箭、國際空間站等提供複合材料部件。
Spirit AeroSystems擁有17臺自動鋪絲裝置,裝置來自西班牙Mtorres、美國Ingersoll、美國Electroimpact,Spirit AeroSystems為波音、空客、軍工企業等提供複合材料部件。
Spirit AeroSystems使用美國Electroimpact的自動鋪絲機制造波音787的機身。
日本Subaru望遠鏡的8.3米主鏡和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1.45米主鏡由美國Brashear(L-3)的裝置加工而成。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2.4米主鏡由美國Goodrich和美國ITT的裝置加工而成。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1.5米鏡片由Tinsley SSG(L-3)的裝置加工而成。
MAGELLAN望遠鏡的6.5米鏡片、MMT望遠鏡的8.4米鏡片、LBT望遠鏡的8.4米鏡片、GMT望遠鏡的8.4米鏡片、LSST望遠鏡的8.4米鏡片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拋光裝置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