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超新星

在某種意義上,恆星就像人類:誕生,存活,然後滅亡。在恆星的正常生命中,它們在核心中將較輕的元素聚變成較重的元素。

這是一張合成的圖片,是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的蟹狀星雲最大的照片之一,它寬約六光年,是一個恆星的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餘。中國和日本的天文學家在近1000年前的1054年記錄下了這次劇烈的爆炸,美洲原住民也對這一事件做了記錄。在變成超新星之前,恆星燃燒產生的壓力抵消了它自身的巨大引力,使其穩定存在。恆星內部能夠聚變的元素總量是有限的,而當這些元素燃燒殆盡後,恆星就會 “死亡” :其性質會迅速發生劇烈的變化,一個新的天體就由此產生了。超新星是這些恆星死亡方式中最具災難性和觀賞性的。

對超新星的剖析

任何品質的恆星,都會在其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將氫聚變成氦(四個氫原子核融合成一個氦原子核):我們將這一階段稱為主序。當恆星中心的所有氫元素都變成了氦元素之後,恆星就會開始將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然而,核心中的氦元素最終也會用盡;因此,如果想要繼續燃燒,恆星必須在較輕的元素一個接一個耗盡後,仍有足夠高的溫度來聚變更重的元素。

若恆星的品質是太陽的5倍以上,則完全可以發生這樣的反應:它們先是燃燒氫,然後是氦,再然後就是碳、氧、矽等…直至鐵元素。鐵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一個聚變時不會釋放能量的元素。事實上,鐵在聚變時不僅不會釋放能量,還會消耗一些能量!這意味著,在恆星的老年階段,鐵聚變的過程不僅無法產生足夠的壓力來支撐正在擴張的外層,還會從恆星的核心中吸取熱能。因此,恆星內部缺乏足夠壓強,而恆星外層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下壓迫內部,結果就是崩塌。

圖為恆星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兩個氫原子核(質子)融合成為一個氘核(氫的同位素),再與其他質子融合成為氦3(氦的同位素),然後繼續融合形成氦4,鈹7,鋰7,硼8等更重的元素。

核心合成鐵的過程中無法產生足夠的輻射壓力,導致了恆星外層的向內崩塌。崩塌的過程非常迅速:大概只需要15秒就能完成。在坍塌過程中,恆星外層中的原子核會被擠壓到一起,產生高溫高壓,聚變成比鐵更重的元素。

SNR 0509-67.5星雲,超新星的殘骸。 這是一個非常美的氣體球,安靜地漂浮在太空深處,被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超新星爆炸時產生向外擴散的衝擊波,氣體被衝擊後形成了這樣一個氣泡。它被命名為SNR 0509-67.5 (或者簡稱為SNR 0509 ),在距離地球16萬光年之外的一個小星系——大麥哲倫星雲中。

崩塌後會發生什麼取決於恆星的品質。品質小於太陽20倍的恆星會在崩塌中形成中子星:其中心區域裡的原子核會被擠壓到一起,電子被壓進原子核,形成一個密度很大的由中子構成的核心。而外層會從核上分離出去,一場災難性的爆炸繼而發生了,這就是可觀測的超新星爆發。

而高於這個品質的恆星則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恆星外層的崩塌地非常劇烈,即使是中子星也無法支撐外層向下崩塌帶來的壓力。事實上,沒有力足以與這種坍塌抗衡,超新星會產生一個黑洞,這是一個極小且密度極大的時空區域,甚至連光也無法逃脫它的控制。我們並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後續發生的爆炸的細節。科學家們耐心地觀測天空,尋找那些以前沒有出現的明亮天體,才能發現超新星。由一顆恆星形成的超新星在最亮的時候,其亮度可能會超過整個星系。

超新星的兩種型別,(a)I型超新星,形成與一對密接雙星之中。雙星其中之一先演變成紅巨星,繼而演變成白矮星,另一顆恆星隨後也演化為紅巨星,白矮星開始從紅巨星吸積物質,使其品質不斷增長,最終爆發。(b)II型超新星,也是本文所講的超新星。當恆星進入老年期,核心逐漸聚變成較重的元素,外層由於溫壓不足依舊是較輕的氫與氦。當核心演變成鐵之後,無法繼續聚變,無法產生足夠的輻射壓來平衡恆星自身產生的重力,發生坍縮,繼而爆炸。

宇宙中的可回收與再利用

超新星在宇宙物質回收利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認為宇宙中幾乎所有比氫和氦重的元素,要麼是在恆星有生之年在它們核心創造出來的,要麼是在較大恆星死亡的超新星爆炸中產生的。之後,超新星會將這些新合成的物質分散到附近的星際空間。這些新的物質會組成新一代含有更多元素的恆星,並且繼續迴圈回收再利用的過程。我們認為太陽中的重元素就是由此而來。科學家認為,太陽系中的行星是由原始太陽附近的盤中的物質形成的,所以地球上所有的重元素(包括人體中的)都有相同的來源。這意味著在字面意義上,我們都是星塵!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 xeno2

author: astro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18億畫素火星全景 荒涼地表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