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在有機合成中,均相過渡金屬催化能快速、直接地實現複雜的官能團化。這些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貴金屬在不同氧化態間輕鬆迴圈的能力(圖1A)。為了提供更可持續的催化策略,除了嘗試揭示地球上儲量豐富的過渡金屬(Fe、Ni、Co、Cu、Mn和Cr)的反應性外,化學家也試圖開發和利用d-區之外的類過渡金屬的反應性。鉍(Bi)是一種地球儲量豐富且廉價的主族元素,其氧化還原性質目前並未充分探索。Bi在催化中的應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Lewis酸性,目前已經實現了C–H鍵活化(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825–3829)、羰基化(Chem. Sci., 2019, 10, 4169–4176)、轉移氫化(J. Am. Chem. Soc., 2019, 141, 4235–4240)以及作為自由基的引發劑(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1304–1306; Chem. Commun., 2018, 54, 916–919;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2924–12929)。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Josep Cornella教授課題組報道了一類Bi配合物(I),能夠模擬過渡金屬催化迴圈中典型的基元步驟:轉金屬化(TM)、氧化加成(OA)和還原消除(RE)(圖1B),從而通過Bi(III)/Bi(V)氧化還原迴圈催化實現芳基硼酸酯類的氧化氟化,這一轉化在製藥和農用化學工業中應用廣泛。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的Science 上。

首先,作者認為合理設計配體對於利用Bi(III)/Bi(V)氧化還原對至關重要。基於先前Bi配位化學的研究,作者選擇了骨架上具有磺醯基束縛的雙陰離子芳基配體(圖2A)。考慮到鄰位碸基的吸電子性使得Bi中心的親電性更強,從而易於發生轉金屬化和還原消除,作者合成了Bi配合物(1),並與XeF2反應生成Bi(V)(> 95%的產率),X-射線分析顯示為對稱的Bi(V)二聚體結構(2)(圖2A)。當在CDCl3中將2加熱到110 °C時,氟苯(3)的產率竟達到45%。這種C-F鍵還原消除與先前的報道截然不同,之前通過Bi(V)氟化物熱誘導C-F鍵形成,然而通常是底物分解或僅得到痕量氟化芳烴。作者猜測調整碸的電性可能會影響到Bi(V)中心,從而影響C-F鍵的形成。實際上,當用NMe代替碸基中一個O原子時(4),3的產率顯著降低(28%,圖2B);而當4中的甲基被CF3取代時(5),3的產率竟高達 94%,且兩者均同時形成了相應的氟鉍配合物(6)。4和5的單晶表徵顯示儘管它們的Bi–N鍵鍵長很接近(圖2B),但CF3的吸電子性顯著地促進了還原消除過程。對於Bi中心(7),當鄰位帶有甲基時,二氟鉍配合物(8)的晶體分析結果顯示為具有三角雙錐幾何結構(TBP)的單體五價配合物(圖2C),其中兩個F原子都佔據錐頂位置。這種幾何形狀與TBP配合物的極性規則相符——最負電性和最不依賴空間的取代基總是在錐頂位置。

然後,作者開始探究這種異常的C-F鍵還原消除的機理,先合成了幾種對位取代的芳基鉍配合物(圖3A中的5、9-13),並用XeF2氧化為相應的五價鉍物種(14-19)。14在90 °C時的熱分解表現出一級動力學曲線,其中氟苯(3)與氟鉍配合物(6)的生成速率相等,7小時後收率達到94%(圖3A1)。在25 °C範圍內的Eyring分析顯示焓壘很小,但出乎意料的是具有高熵變。較大、較負的熵變與過渡態下的締合過程一致。對14-19進行熱分解變為芳基氟化物(3、20-24)和6的Hammett動力學分析顯示:當相對常數相對於σp+(取代基常數)作圖時,具有適度的正斜率(ρ = 0.43),顯示出良好的線性關係(R2= 0.9735)。這表明當芳環中有吸電子基時,還原消除的速度更快。此外,在Bu4NF(1.0 equiv.)存在的情況下,於CDCl3中90 °C下加熱,14的熱分解反應速率變慢。綜合高的負熵值、考慮到共振效應時獲得的優異線性關係、在氟陰離子存在的情況下速率較慢,作者認為陽離子中間體14-cation(圖3B)與14處於平衡狀態。他們提出,還原消除氟苯(3)的同時形成氟鉍配合物(6)。

為了通過實驗確證陽離子中間體的形成,作者推測在14中Lewis酸可以和位於錐頂且與NCF3基團處於順式的氟配位,從而顯著延長Bi-F鍵,形成與14-cation幾何上相似的化合物。當14與1.0 equiv. BF3•OEt2在– 45 °C混合時(圖3B),1H、11B、19F和13C NMR和HRMS證實了25的形成。將其加熱至60 ℃,僅在5分鐘內就形成了氟苯(3)和四氟硼酸鉍配合物(26)。為了進一步確認26的性質, 向6中新增1.0 equiv. BF3•OEt2,立即轉化為26。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四氟硼酸鹽的弱配位,容易從25-cation形成3和26。對原位生成的25進行還原消除的Eyring分析表明,生成3和26時,該陽離子中間體的還原消除的熵變最小。另外,將Bi(III)化合物氧化為高價Bi(V)氟化物僅限於強氟化劑,如XeF2或F2。然而,當配合物5與1.2 equiv. 1-氟-2,6-二氯吡啶鎓27在CHCl3中於60 °C下加熱,平穩的形成C-F鍵(圖3C),較高的轉化率歸因於中性和空間受限的2,6-二氯吡啶配體氧化後的不穩定性(28),使得NCF3上的孤對進行配位。生成的中間體(25-cation)可以消除氟苯(3)並形成相應的鉍配合物(26)。

為了改變催化迴圈,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有機硼化合物與氯鉍配合物(29)之間的轉金屬化過程(圖4A)。利用KF作為活化劑,當硼酸(30)與29混合時,發生了平穩的轉金屬化(93%的收率)。當四氟硼酸鉍配合物(26)進行轉金屬化時,以95%的產率得到5。在相同條件下,其他有機硼化合物如PhBpin(31,67%)、PhB(neop)(neop,新戊基乙二醇基)(32,72%)和(PhBO)3(33,80%)都能以高收率轉化為苯基鉍配合物(5),證明了其多功能性。為了考察兩步法氟化的底物範圍,作者對各種苯基硼酸的轉金屬化進行了研究。無論芳環上帶有何種基團,均可獲得優良的芳基化收率(67%-90%)。然後將所得的芳基鉍配合物用27氧化(圖4B),並如上所述進行反應,各種對位取代基如叔丁基(20, 85%)、三氟甲基(21,35%)、氰基(22,71%)、氯(23,57%)、甲氧基(24, 21%)、氟(34, 50%)、酯基(35,96%)和三甲基矽基(36,77%)、鄰位溴(37,74%)、萘(38, 75%)、乙烯基(39, 49%)和間位甲氧基(40,93%)都能相容該反應,生成相應的芳基氟化物。

然後,作者研究了催化迴圈的所有步驟。根據最初的假設(圖1B),芳基硼酸衍生物向親電性Bi(III)中心(I)的轉金屬化會生成芳基鉍配合物(II)。隨後,II可以被親電性氟源27氧化得到包含氟化物和四氟硼酸配體的高價Bi(V)化合物(III)。該中間體快速分解形成C-F鍵和I,從而再生催化劑。確實,使用四氟硼酸鉍配合物(26),成功地實現了基於Bi的芳基硼酸酯的氧化氟化。優化活化硼酸酯所需的氟化物後,將各種ArBpin平穩轉化為相應的芳基氟化物(圖4C)。使用10 mol%的鉍配合物(26),苯硼酸頻哪醇酯(31)以90%的收率得到氟苯(3)。還能相容對位取代基如三甲基矽基(36,90%)、苯基(41,71%)、甲基(42,77%)、炔基(43, 67%)和溴(46,84%)。而間位取代芳基則得到了中等收率的芳基氟化物:甲氧基(40, 55%)、氰基(44, 28%)和氯(45, 36%)。π-共軛芳烴(38,49%)和鄰位取代的甲基(47, 45%)也適用於這一轉化。其中Bi催化劑對於反應的進行則是必不可少的。

總結

Josep Cornella教授課題組報道了一種Bi配合物進行轉金屬化、與溫和的氟化物氧化加成以及C-F鍵還原消除,從而生成芳基氟化物的方法。對每個步驟的詳細研究為基於Bi(III)/Bi(V)氧化還原對的催化迴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Bi的這種反應模式體現了類似過渡金屬的行為。儘管底物範圍還很狹窄,但使用通過仔細調節配體的性質形成的Bi配合物可能會擴充套件到其他類似情況,從而獲得更多的應用價值。

Fluorination of arylboronic esters enabled by bismuth redox catalysis

Oriol Planas, Feng Wang, Markus Leutzsch, Josep Cornella

Science, 2020, 367, 313-317, DOI: 10.1126/science.aaz225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印度“月船2號”拍攝到最清晰影象,月球有超過6000億公斤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