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RP效應導致小行星6478高爾特成為“兩條尾巴的變色龍”
小行星6478高爾特(Gault)最開始引人注意,是因為它出現了罕見的兩條塵埃尾跡。而現在,它讓天文學家再次驚訝了:它的顏色變了。
圖解: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19年3月拍攝的小行星6478,此時小行星已出現兩條近似彗尾的構造
天文學家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在實時觀測下捕捉到這種顏色變化的現象。據美國航天局紅外望遠鏡(IRTF)觀測到的情況,6478高爾特在近紅外光譜中正在由偏紅色向藍色轉變。
專家認為這一現象是因為它的塵埃表層在持續的太空漫遊中被剝去了。它的顏色變化得很快,僅僅兩個晚上就觀察到了。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天文學家邁克爾·馬塞特(Michael Marsset)說:“這相當令人驚訝,我想我們正在目睹的是這顆小行星失去它的紅色塵埃層,露出內在的藍色層。”
小行星6479高爾特約3.7千米(2.3英里寬),圍繞著小行星帶的內部區域執行,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為3.456億公里(2.148億英里)。
研究人員表示,小行星暴露在太陽周圍幾百萬年後,表層的塵埃會被燒成紅色,但表層也許很薄。現在由於表層剝落,暴露出了內部沒有被照射要的矽酸鹽材質。
彗星有著代表性的彗尾,是冰被太陽蒸發之後形成。小行星則不同,這些岩石或金屬材質的物體在太陽的近處,也就是溫度更高的地方形成,所以它們剩下的冰含量很少。
鑑於6478高爾特產生了兩條尾跡,而不是一條,它一定發生了反常的事情。同樣觀察到顏色變化的研究也證實了它的組成成分是岩石(而不是冰)。
“在我的認知中第一次看到一個岩石物體像彗星一樣散發出塵埃,”馬塞特說,“這說明造成散發塵埃的組成部分是與彗星不同的,與活躍的主帶小行星也是不同的。”
這一現象(塵埃尾跡)是6487高爾特最初吸引天文學家的地方。我想,它不同尋常的尾跡形成和顏色變化是由快速的自轉(約每兩小時自轉一週)和由此產生的離心力造成的。
自轉歸因於YORP效應——太Sunny被一顆小行星不均勻地吸收,造成它幾百萬年的旋轉,而這種自轉有可能使得6478高爾特最終解體。
在解體之前,科學家們想要通過標出它不同時刻的亮度來證實他們的想法——有時候透過兩條尾跡來觀察它並不容易。
“我想(這個研究)鞏固了小行星帶是很活躍的這一事實,”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弗朗西斯卡·狄米歐(Francesca DeMeo)說,“你在電影裡看到的小行星猛烈撞擊是很誇張的,在現實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YORP效應(The 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 effect)改變了一個小型天體的旋轉狀態(自轉週期和極點的傾斜度),原因在於分散照射在它表面的太Sunny,和它自身散發出的熱輻射。
YORP效應通常被認為是小行星在太陽系中的日心軌道中發生的,它會產生雙星,以及改變小行星的極點相對於黃道平面的角度,並且改變它的日心視向漂移率。
相關知識
小行星6478(6478 Gault,臨時編號1988 JC1)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小行星,為主小行星帶小行星。該小行星於1988年5月12日發現。 天文學家捕捉到6478號小行星 Gault突然出現彗尾特徵
小行星6478的軌道半長軸為2.3059752 UA,離心率為0.194。
小行星(希臘語:Αστεροειδής,英語:Asteroid)為微型行星的一種。以太陽系而言,小行星屬於太陽系小天體(SSSB),和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品質比行星小得多。廣義的小行星大小介於流星體和矮行星之間,直徑可從數米至1,000公里不等,包括在這個尺寸下太陽系裡非彗星的所有小天體。但大部分的小行星都分佈於內太陽系,加上外太陽系小天體(如半人馬群和海王星外天體)的物理特性和內太陽系小天體有所差異,因此“小行星”一詞更常被用於專指內太陽系非彗星的小天體。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DAVID NIELD- vita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