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針對帶來無數災難的新冠病毒,相關疫苗正在全球範圍內“如火如荼”的研製當中,並且中國疫苗已經大有成效。

自古至今,“病毒VS疫苗”這場關乎人類健康的戰爭就從未停止過。

微生物學中關於診斷、疫苗和抗生素的進步為維持健康、控制疾病和遏制流行病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但是,這些也引發了病原體自身的“反擊”,這是危險的。人們擔心抗藥性,擔心細菌透過進化(加速的達爾文選擇),對抑制它們的抗生素產生免疫能力。例如結核病(TB)就因為這點而死灰復燃了。除非開發出新的抗生素,否則無法治療的術後感染風險將飆升到一個世紀前的水平。

在短期內,當務之急是防止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並鼓勵開發新的抗生素,儘管對製藥公司來說,這些抗生素的利潤不如控制長期症狀的藥物來得高。

至於有關病毒的研究,雖能有助於開發出改良的疫苗,但卻也存在爭議。

例如,在2011年,兩個分別在荷蘭和美國威斯康星州的研究小組,展示了H5N1流感病毒的驚人致命性和傳染性—與自然趨勢形成對比的是,這兩個特徵成反比關係。這些實驗的理由是,領先自然突變,就更有可能及時製備疫苗。

但對許多人而言,危險病毒被不小心釋放的風險,以及足以構成生物恐怖威脅的技術被廣泛傳播的可能性,完全抵消了這種益處。2014年,美國政府停止資助這些所謂的功能增益性實驗。但在2017年,這項禁令被放寬了。

——摘自《人類未來》· 生物技術

9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方法”比“實物”更有利於傳播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