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億。
目前全球人口已經78億,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會到97億,然後在本世紀末達到近110億的峰值。
那未來這麼多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能裝得下嗎?
太空移民針對這個問題呢,早就有人提出過太空移民計劃。
我把它分為兩大類:
一類就是在地球外面自行建造天體,比如建立太空站,太空要塞等。
第二類就是去尋找下一個可居住行星,比如馬斯克的百萬人火星移民計劃。
先來說說第一種啊,在一部叫《極樂空間》的電影裡有介紹。
故事發生在21世紀末,地球人口極度膨脹,大規模的汙染讓曾經美麗的家園變得破敗不堪。
窮人們也飽受著疾病的摧殘,而富人拋棄了這裡,他們開發了由機器人服務的極樂空間,在地球之外打造了完美的空間站。
這個空間站有點意思啊!
它是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呈一個由圓形環繞的五角星結構,並且外表面上綠樹成蔭、空氣潔淨。在那裡有人類夢寐以求的一切,尤其是具備可以治癒一切疾病的醫療裝置,可以說是人類宜居的生活空間。
有網友還曾經這樣設計,在地球外面建造個星環城市,有點類似土星外圍的環狀結構,讓一部分人類住在環上。
其實呢這個跟極樂空間的設計差不多,但是這些畢竟都是對未來的幻想。
要知道如果真正開始建造起來,就會遇到很多工程問題:
比如這麼大的環形材料從哪裡來?
如果在地球外加上環形城市帶,那會不會影響其下面國家的光照問題?
這個環形城市的能源從哪裡獲取?等等還有一系列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馬斯克火星移民計劃再來看看第二類,也就是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
這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我簡單說三個吧:運輸、空氣和食物。
先說運輸,目前使用的發射方法就是火箭發射。但是呢,這種以化學燃料為助推劑的方式,其實能源利用效率並不高。
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需要推動的不僅僅是有效載荷,還有攜帶的燃料和火箭自身的重量。
就拿地表最強的美國土星五號舉個例子吧,它的近地軌道有效負荷也只有119噸,而火箭重3039噸,119噸看起來很多,但是對於星際移民來說真心不夠。
就比如說大把的人類乘客要裝吧,各種科學探測儀器要裝吧,還要準備好充足的食物。
對了,最最最重要的是登陸火星的載具要有吧,比如降落傘,減速推進器,推進器所需要的燃料等等,還要有一些進行生產製造的工具吧,而如果想要裝載更多,那是不是還要開發出土星六號 七號 八號呢。
其次就是空氣和食物。
要知道火星現在的環境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現在的火星大氣層幾乎沒有氧氣,而人類的生存能力是取決於沉重的生命支援系統,所以就要進行規模宏大的火星改造工程。
而且從地球出發至少要航行6-7個月才能到達火星,那飛船上的乘客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怎麼生活呢,所以要儲備足夠多的食物才可以。
感悟順便跟大家說下呢,太空移民計劃並不是這些年才提出的。
其實早在1926年,人類航天技術的鼻祖齊奧爾科夫斯基就設想在將來的某一天,人類將在地球周圍的宇宙空間建立居民點。根據該設想,居民點中將能容納工業和農業生產,也就是說能夠自給自足。
現在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碳排放的不斷增長,戰爭與遷徙,人口過剩,貧富差距以及幾乎跟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氣候變暖問題,人類又要開始認真地對待太空移民這個話題了。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人類在不久的將來是一定要移民的,既然宇宙給了地球文明誕生的權利,那麼它一定不會令這個文明就此消亡的,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尋找未來的出路。
當然了也不排除,有地外高階文明會和地球人類接觸,或許會給人類帶來幫助,也或許是災難,黑暗森林法則在整個宇宙都通用。
最後呢小鯨我想以,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經典名言作為結尾: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