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關於量子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現在科學界的一個重點,並且世界各國都在針對“量子技術”不同領域之間進行研究,算是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吧。
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新研究表明,最近澳洲再次在量子技術方面獲得重大突破,甚至可能是一項領先全球的技術,那就是澳洲工程師“偶然”解決了“58年”的量子謎團,這算是一個“意外”解決的情況,但必然會推動澳洲在某些方面的量子領先技術,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
到底是破解了什麼“量子謎團”?確實這項技術是比較令人興奮的,那就是“核電共振”。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大約在將近60年前,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尼古拉·布隆伯格根(Nicolaas Bloembergen)就說可能存在一種令人興奮的新現象,就是現在偶然破解的現象,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近60年之中(準確時間為58年),沒有一個科學研究人員或者科學家證明這個問題的出現,而這次破解這個“量子謎團”,上面說了也是一個“意外”的情況發生。
那就是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的一個實驗室中“偶然”發現了核電共振的實際證據。這一突破使得科學家對核的控制有了新的水平,並可能會迅速加快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這意味著對原子核可以實現更精確和更小型的管理,也就意味一條使用單原子自旋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途徑,而無需使用任何振盪磁場的技術誕生。所以這可能會在各個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核電共振意味著什麼?
確實在這個難題意外解決之後,科學研究人員們就可以從特定的方向發現。根據新南威爾士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安德里亞·莫雷洛表示,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結果將打開發現和應用寶庫的大門。我們建立的系統具有足夠的複雜性,同時在這個情況之下,可以大大的提高的靈敏度的電磁場感測器,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在一個由矽製成的簡單電子裝置中,可以通過向金屬電極施加小電壓來控制。
核電共振的出現將可能取代現有的部分應用領域,但是最終是否能夠開啟應用領域的大門,這還得繼續研究,畢竟在現在的情況之下,核電共振也才算是一個新的發現,只是可能對量子技術領域的幫助相對較大,當然這是否制約與所有的量子領域還得繼續看看實驗結果,核電共振只能算是一個新的破解難題的開始,往往實驗與實際性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差別,並且也不一定能用上。
中國在量子技術研究有什麼突破性?確實除了澳洲現在的發現之外,中國也在量子技術方面的研究突破不小,只是量子技術的發展方向不一樣。根據3月報告指出,中國在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通訊網路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相距50公里光纖的儲存器間的量子糾纏。這將對中國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路奠定了基礎。
當然這是中國在量子網際網路上的一個實現,這位組建新型網路通道尊 定了基礎。現在研究團隊採用的是環形腔增強技術,提升了單光子與原子系綜間耦合,並優化光路傳輸效率,將此前的光與原子糾纏的亮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這就是突破性研究的一個方面。
綜合情況來說,還是我們前面說的那句話,澳洲的這個“量子謎團”被揭開之後,可能成為單方面領先全球的技術,但是中國在量子網際網路方面的突破也是不錯的,這裡不能進行整體性的對比。在全球範圍之中,世界都在進行量子技術的研究,這也只能進行單方面的對比,看看誰的研究更強,並且最終看誰應用更加強大才是最為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