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肆虐的2月,大部分人都待在家裡或是遠端辦公,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卻一直在保持工作。3月9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三號GEO-2衛星,這使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只差最後一步,最後一顆衛星將於今年5月發射。
北斗全球組網是2020年的一件大事。本質上來說,北斗作為廣播式衛星導航系統,從技術上全人類有一套就可以,目前美國已有GPS,但基於“美國有的我們也得有”,所以即使有了GPS,北斗也依然要儘快完成全球組網。
隨著兩個大國之間的角力——大國競爭時,航天永遠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下一步業界判斷,“星鏈(Starlink)”的競爭也會同樣被擺上議程。
用最簡單的話來介紹星鏈(或者說“天基網際網路”)——在太空地球低軌上,通過一個由大量衛星相互連線而組成的星座,來為全球提供5G級別的高速網際網路服務。
為什麼星鏈在2020年特別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構想,而是美國今年就要實現了。
覆蓋全球的低軌衛星群構想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是全球最大的民營火箭發射和衛星公司,它將在今年密集發射星鏈(Starlink)衛星,並開始為北美地區提供網際網路骨幹網服務,如果星鏈計劃成功,這將給全球網際網路帶來一個很大的變化。
特斯拉Roadster升入太空後看地球,當然宇航員是模型
SpaceX計劃向地球低軌發射4.2萬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其中前800顆將滿足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天基網際網路需求,這將在今年實現。
SpaceX星鏈計劃的迅速進展給中國帶來了空前壓力。因為地球低軌的軌道、頻率資源是有限的,國際衛星界遵循“先佔先得”的理念,但因為星鏈計劃衛星數量龐大,跟以前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概念不同,星鏈對於低軌的佔據幾乎是“先佔永得”。
軌道資源稀缺正使得低軌太空變得劍拔弩張。SpaceX已經向太空發射了302顆衛星,在2019年與法國的一顆衛星相遇,但SpaceX為了保住軌道資源,採取了“不避讓”原則,最終逼得法國衛星主動避讓。
中國星鏈必須加速建設才能趕上SpaceX的步伐。參考美國的發展經驗,民營公司在商業航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SpaceX的星鏈計劃之所以能夠實現,在於它打破了壟斷,接受了大量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軍方的訂單,並且研發出低成本的可回收火箭,大大降低了發射成本。
在衛星的研發和製造方面,SpaceX也有一系列創新,使衛星成本降到每顆80萬美元以下,且能夠日產6顆,這在體制內是很難實現的。
引入更多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是大勢所趨。當中國版星鏈加速發展時,也意味著商業航天產業鏈的各種投資機會。
Key-Takeaways:
SpaceX的星鏈計劃將在今年初步實現,給美國、加拿大提供天基網際網路服務,這種網際網路速度更快、延遲更低,並且能覆蓋全球各個角落;SpaceX在2013年打破壟斷,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均有顛覆性創新,可回收火箭大大降低了發射成本,美國也在近年來大力扶持民營火箭公司,這是美國發展較快的重要因素;星鏈所用的地球低軌軌道,是非常稀缺的戰略資源,並且基於星鏈特性“先佔永得”,這對後發國家非常不友好;星鏈並不會代替5G,而是“天地共建”,首先覆蓋不易接入地基網際網路的區域,本質上是6G的組成部分;對於重要的太空基礎設施,“美國有的我們也要有”,中國版星鏈計劃今年將快速啟動,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未來3-5年將迎來重要紅利期;在中國的民營火箭領域,星際榮耀等火箭的研發進度相對領先,衛星和下游應用是未來潛在的投資方向。1
星鏈是什麼?
通過衛星上網並不是新鮮事,傳統衛星公司已經通過這一方法,來使那些沒有光纖連線的偏遠地區聯網,但因為費用昂貴,更針對企業客戶。全球仍有約49%的家庭未接入網際網路,如果這些人都可以通過星鏈廉價上網,這是巨大的市場增量。
傳統衛星網際網路非常昂貴,並且延遲很長。這是因為傳統衛星離地球很遠,他們處於地球的靜止軌道上執行(36000公里),太遠的距離增加了網路的總延遲。
星鏈計劃是在地球的近地軌道執行,即地球表面以上的180-2000公里,這將減少傳輸延遲,所以速度比傳統衛星快20倍。另外光在玻璃中傳播會有所減速,所以星鏈的傳輸速度比光纖更快。
星鏈所在的地球低軌軌道,與傳統衛星所在的地球靜止軌道
對於廣播電視來說這種延遲無關緊要,對於電話來說可能有點作用,但對於金融業例如高頻交易,或是一些醫療和技術應用場景,速度至關重要。
這個計劃的缺點是,因為離地球更近,要想覆蓋同樣面積,需要更多衛星。例如SpaceX瘋狂的星鏈計劃,預計向太空發射4.2萬顆衛星。自人類有能力向太空發射物體開始,目前有接近9000個物體被髮射到地球軌道上,但星鏈計劃將是全人類已有發射量的5倍。
因為軌道更低,要想覆蓋同樣面積需要更多衛星
大部分星鏈是為了那些偏遠地區,比如沙漠、海島和山區提供網際網路服務,是地面網際網路的重要補充。但SpaceX設計出了低成本的可回收火箭和量產衛星,使得覆蓋全球成為現實,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改變,可能會帶來生產力躍升。
2
星鏈能成功嗎?它將在今年實現?
決定星鏈能否成功,主要有三個核心點:1、火箭發射的成本和運力;2、衛星的成本和壽命;3、市場需求。
SpaceX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90年代,發射衛星去地球靜止軌道,然後通過衛星建立網際網路連線的想法非常流行,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前達到頂峰,Teledesic、銥星和Globalstar這三家公司將數百億美元投入其中。
雖然在技術上可行,但因為火箭發射和衛星製造都非常昂貴,並且當時市場的網際網路需求並不大,導致商業化失敗,最終這一熱潮以Teledesic崩潰告終。銥星公司也以極低的價格變賣,雖然存活了下來,但是以衛星電話服務提供商,而不是高速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存活。
馬斯克成立SpaceX之初,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將發射費用降低到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1/10”。並且隨著衛星硬體成本降低,體積也大大縮小,這種低軌衛星可能只有200公斤,成本為數十萬美元,而原來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往往幾噸重,造價幾億美元。
另一方面,全球對高速網際網路的需求都在增長,因此向地球上的任何地點提供高速資料,是一項越來越有價值的業務。馬斯克估計星鏈能帶來每年300億美元的收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Adam Jonas預計,太空產業市場規模到2040年將達到1.1萬億美元,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寬頻上,不包括旅遊業。瑞銀(UBS)則預測這一市場在2030年到達8050億美元。
在美國,如果你想發射衛星,只需要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申請即可。FCC從2018年3月開始不再向國際電信聯盟(ITU)報備和申請,這是基於特朗普在當時簽署的《美國國家太空戰略法案》,也是體現American First理念的一部法案,從此美國實際上退出了1967年的國際太空公約。
馬斯克的SpaceX不是唯一有野心的公司。美國OneWeb、貝索斯的亞馬遜與藍色起源,以及加拿大衛星公司Telesat都在計劃著自己的星鏈系統,而各個產業巨頭也在背後深度佈局。
OneWeb吸納了軟銀、高通、維珍銀河、可口可樂、空中客車等巨頭的投資;SpaceX除了馬斯克自己的投資外,還吸納了Google、FoundersFund等外部投資。
由此可見,這一領域已經匯聚了網際網路巨頭、通訊巨頭、運營商巨頭、產業巨頭等各方力量,火箭和衛星公司們吸納了這麼多投資,他們的計劃進展如何?
SpaceX無疑是最快的,它將在今年為北美提供太空網際網路服務。根據知名的業內公號“小火箭”邢強博士的預測,SpaceX第一批申請的12000顆衛星,將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用1600顆衛星完成初步覆蓋。其中前800顆衛星用來滿足美國、加拿大等國的需求,這將在2020年實現。第二步用2825顆衛星完成全球組網,第三步用7518顆衛星組成更為激進的低軌星座。
按小火箭的統計資料,目前世界各國的在軌運營衛星,共有1742顆,SpaceX的星鏈計劃如果完成部署,其新入軌的衛星總數會是目前的近7倍。馬斯克說,星鏈至少可以為全球2-4億人提供網際網路服務。
緊隨SpaceX步伐的是OneWeb,它的星鏈規模較小,但提出的時間更早,OneWeb的理念是連線那些還未連線網際網路的人。在2019年早些時候,OneWeb發射了6顆衛星,它還與空中客車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並建立了一條供應鏈來生產衛星,批量生產將降低衛星的製造成本。
OneWeb在2016年準備用720顆衛星實現低軌覆蓋,但在2020年1月又追加了1260顆的申請,這些將在2021年之前完成第一階段部署。OneWeb的計劃是先對發達國家地面網路未覆蓋的中小型企業開展B2B衛星通訊服務,之後再對偏遠地區提供服務。不過OneWeb沒有發射火箭的能力,需要採購其他公司的服務。
亞馬遜提出了自己的星鏈計劃Kuiper專案,但至今還未發射任何衛星,而且處於早期研發階段,亞馬遜計劃發射3236顆近地軌道衛星。
不過亞馬遜在地面基礎設施方面領先一步,因為這些衛星還不能直連手機,需要在地面設有簡易站點,亞馬遜AWS還推出了將衛星與雲端計算連線起來的新業務。另外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也是狂熱的火箭與太空探索愛好者,他投資了藍色起源Blue Origin。
為什麼說星鏈是未來太空的基礎設施?除了為地球提供服務外,星鏈還有更深遠的目標,如果人類要在月球或是火星建立基地,就需要星鏈作為深空網路的基礎,為航天器提供網路連線。
3
為什麼說中國儘早發射星鏈衛星迫在眉睫?
2019年5月24日,SpaceX成功發射了“一箭60星”,即一枚火箭一次搭載60顆衛星上天,這是很多人沒有預料到的。因為按照傳統工程經驗,要想運載60顆衛星,火箭內部用來固定衛星的柱子就需要5噸重,所以很多人預測一次性最多發射25星。
但沒想到SpaceX利用堆疊的方式實現了“一箭60星”,這意味著SpaceX部署衛星的程序將大大超出預期。
“一箭60星”是什麼概念?光這60顆衛星的發射品質,就已經達到了13.62噸,而中國長征7號火箭發射過的最大載重,是13.5噸。
而早在2010年6月,SpaceX就成功發射了自己的重型火箭獵鷹9號,這也是他們能實現“一箭60星”的基礎。
“一箭60星”在火箭內排列
衛星進入太空後準備散開
為什麼SpaceX發展太快我們會著急呢?因為相比於原來的地球靜止軌道,星鏈所在的近地軌道,軌道資源更加“緊張”。
衛星的軌道、頻段是一種戰略資源,它是有限的,而且有優劣之分,不同頻段傳播損耗不同。國際上,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主要是“先佔先得”的搶佔方式,因此發達國家率先發射衛星,優先使用,優質軌道和頻率頗為擁擠。
但地球靜止軌道有一個重要特點,衛星是以單顆存在的。當一顆衛星10-15年的壽命結束,就會抬高200多公里,進入一個“墳墓軌道”,原來的位置就讓出來了。然後再按照“按需分配”的原則,分配給那些有需要的國家,比現在年埃及、兩年前孟加拉國都可以獲得軌道資源。所以後發國家不要緊,大不了多等10年。
但低軌衛星的不同點在於,它是成千上萬顆小衛星組成的網路,不會一次性壽命終止。當一小部分衛星損壞或壽命結束,會發射新衛星補網,而不是把整個軌道資源讓出來。這就是“先佔永得”,後發國家將十分被動。
星鏈所在的低軌資源十分重要
在地球低軌300km-1000km的軌道高度上,美國的SpaceX與OneWeb等公司達成共識,認為在保證星鏈安全的前提下,大概能容納5萬顆衛星,小火箭的邢強博士也同意該數字。
SpaceX在1.2萬顆的基礎上,立即又補申請了3萬顆,總共規劃數量變成了4.2萬顆。加上OneWeb和亞馬遜申請的4000多顆,總數目卡在5萬顆。這意味著留給後發國家的空間越來越狹小,軌道資源將成為一個重要門檻。
對於中國來說,這個局怎麼破?我們是不是要參考美國的經驗,大力扶持民營力量,還是把所有壓力都給國家的長征或者快舟系列火箭?這個運力足夠嗎?
4
SpaceX的星鏈計劃為什麼能夠實現?
SpaceX顛覆了什麼?
SpaceX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很老”的公司,由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建立。馬斯克極富有冒險精神,他認為美國航天機構深受官僚主義束縛,造成航天發射費用居高不下。
SpaceX成立之初的目標就是,把航天發射的成本降到美國政府經營所需費用的十分之一,以及將太空運送物資和人員的風險也同步減少至以往的十分之一。
在SpaceX成立初期,國際火箭發射市場主要由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波音與洛馬合資設立的企業)與法國阿里安(Arianespace)所壟斷,單次軌道發射的價格高達2.2億美金。SpaceX在2010年首次成功發射Falcon 9(獵鷹)火箭,以阿里安發射報價的三分之一進入商業火箭市場,一舉打破壟斷。
SpaceX的明星技術是(一級)火箭可回收。運載火箭的主要成本構成為三大部分:發動機、結構、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級火箭發動機,其成本佔一級火箭總成本的一半以上,燃料成本僅佔2%,如果能夠回收火箭,發動機和電子裝置可以複用,發射成本將大大降低。
可回收火箭的技術發展可以追溯到1972年,這項技術比NASA的太空梭回收更難,因為太空梭的返回是利用氣動力,垂直起飛水平著陸,但可回收火箭是垂直降落。這項技術前蘇聯也有大量研究,但真正的工程化實現,是SpaceX完成了。
火箭發射-回收軌跡延時攝影
之前的巨頭例如波音、洛馬,之所以沒有選擇這條技術路線,主要因為大集團求穩,缺乏工程師的試錯、迭代文化,最終還是被民營的SpaceX做出來了。NASA曾在2011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同樣一枚獵鷹9號運載火箭,如果由NASA研發的話,最少要用13億美元,而更加商業化的SpaceX只需4.4億美元。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統計,SpaceX在全球商業火箭發射市場的市佔率,從2013年的13%,上升到2018年的52%。SpaceX的估值也一路飆升,從2015年的101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333億美元。本月SpaceX可能交割新一輪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為360億美元。
除了技術創新外,SpaceX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上也有重要創新。運載火箭的研製流程可分為總體設計、分系統研製(包括箭體結構、發動機、電子裝置、導航系統等)、分系統驗收、總裝整合與測試四個階段。
SpaceX改變了傳統航天企業將分系統研製部分外包出去的做法,轉而獨自承擔絕大多數火箭和飛船的設計、研發和生產的關鍵核心工作,通過一體化生產模式,降低了很多成本。
星際榮耀創始人彭小波認為,原來的巨頭波音、洛馬,他們都是一個想法:抓住產業鏈的兩頭(總體設計、總裝總測),中間儘量外包解決,這是因為中間環節的技術通用性較高,可能在航空等領域也有應用,但兩頭的總設和總裝總測僅針對火箭。交出去可以節省自己的固定資產和人員投入,但也相應損失了利潤。
“SpaceX做這種革新冒了一定風險。”彭小波說,SpaceX甚至還在銷售模式上做了創新,它提前預售,再發射排期,就像房地產行業買期房那樣。
SpaceX之所以能這麼創新,與創始人馬斯克充滿冒險精神的個性、公司工程師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民營公司,對成本更加介意,才會從源頭上去思考如何是真正的提高效率,比如用什麼化學燃料來節省電推進系統的成本。SpaceX對失敗的容忍度,是波音、洛馬,包括中國大部分公司目前都做不到的,這使SpaceX做了一系列大膽嘗試,當然也炸了不少火箭。
“一些人質疑SpaceX收到了NASA的大量技術,但其實這種說法是很外行的。”邢強說,對於美國工程師來說NASA的很多技術都是公開的,NASA沒有給SpaceX提供太多獨享技術,最大的幫助就是在SpaceX快沒錢的時候,給了16億美元的貨運訂單。
“民營公司一定要走不一樣的道路,如果你去開發跟國家隊一樣的產品死磕沒有意義。”商業小衛星服務商天儀研究院創始人楊峰認為,“SpaceX一直都是一家不一樣的公司,它是在被人質疑和嘲笑的道路上走出來的。”
很明顯,中國航天也需要這樣“攪動市場的鯰魚”。
5
星鏈會替代5G嗎?
星鏈作為天基網際網路,它與地基網際網路(比如通過地面光纜連線的5G)會是什麼關係?
大部分接受我們訪談的投資團隊同事,與被投的相關領域公司都認為,未來使用者無需關心訊號是怎麼傳輸的,而手機會自動轉換,就像現在2G/3G/4G/5G之間的切換一樣,會在地面光纜和太空低軌衛星的訊號之間自動切換。
另外,星鏈因為一些物理限制並不能直連手機,還需要在地面建立基站。現在,SpaceX已經申請了100萬個地面基站的建設許可。不過這裡所說的地面基站,並不是5G訊號那種大基站,可能只類似於一個WiFi盒子。
目前SpaceX的地面基站有兩種規格,一種是類似A4紙那麼大的小盒子,另一種是碟裝的節點站,大概一米左右,覆蓋面更大,一個村落需要一個即可。初期星鏈對地面站的依賴會比較大,主要因為星間鏈路還沒有完全打通,如果最終打通的話,需要的地面站數量會大大減少。
要說星鏈的一大弊端,就是它干擾了地面天文的觀測。因為每顆衛星都帶有太陽能電池板,有時會將太Sunny反射向地球,這會破壞地面天文臺拍攝的照片。這些衛星不僅反射太Sunny,還發射無線電頻率,威脅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觀測。如果星鏈大規模發射,這種影響可能會非常大。但邢強認為,也可以用積極的觀點去看,如果這些衛星同時搭載了觀測器,那對於天文觀測就是一個好事。不過他也認為,現在這些假設還為時尚早。
地面天文臺拍攝出了星鏈衛星的軌跡,這破壞了觀測
6
中國版星鏈將為一級市場提供哪些投資機會?
自2019年5月24日SpaceX“一箭60星”發射成功開始,中國對星鏈的重視開始加速。
此前,中國有兩大國企——航天科工集團提出的“虹雲工程”,和航天科技集團提出的“鴻雁星座”,都是中國版的星鏈計劃。但隨著SpaceX 2020年的密集發射計劃,僅靠“虹雲”和“鴻雁”(今年會有新的重大舉措),可能不足以支援中國對星鏈急迫的需求。
中國的航天產業比較特殊,與晶片和半導體不同,中國航天從一開始就在發展核心技術,因為這些技術必須獨立研發,技術積累是晶片和半導體不能比擬的,沒有重大短板,一旦民營放開發展速度會很快。
從全球發射次數上來看,總髮射次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都是過百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個美蘇太空爭霸的時代,除了軍事衛星,任何衛星只要有一方有,另一方也要有,要互相制衡。蘇聯解體後,美國很多事情就放緩了。
後來美國的運載火箭和太空梭,都遇到了很大挫折,導致航天進入了低谷期,一直持續到21世紀。21世紀前10年,全世界的航天發射次數沒有一年超過100次。但奧巴馬政府提出了“重返月球”計劃,特朗普政府甚至要登陸火星。
現在隨著中國崛起,現在太空間的競爭,有一點美蘇之爭的味道,當然中國沒有蘇聯那樣強的進攻性,但美國的進攻性非常強,所以中國被迫也要做一些軌道和頻率資源方面的保衛。當年是蘇聯進攻,美國防守,現在則是美國進攻,中國防守。
2019年國內航天領域公司的融資金額減少了50%,出現了一個空檔期。主要因為航天投資主要的三個方向——運載火箭、衛星、地面系統,資本對於運載火箭是最關注的。其中,誰能率先搞出大推力的液氧甲烷或液氧煤油發動機,又是資本關注的重中之重。
從去年開始,隨著星際榮耀的首次發射成功,未來有可能就只有極其少數的火箭發射公司成為事實上的商業第一梯隊。但無論是星際榮耀、藍箭等,商業火箭類別的公司,都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技術門檻很高。最後的橄欖枝只會集中在少數幾家創業公司裡。但衛星領域國內的民營企業有200多家,因為參與度等實際情況,這個領域也是目前資本極其感興趣的部分。但即便如此,由於國家的一個重大專案將在今年公佈,所以在去年下半年,資本基本處於觀望的態度,因為標的還不是很明確,出現了空檔期。
按照全球航天業的發展經驗,行業格局一般是由兩家龍頭公司,佔據整個商業太空產業的70%;龍頭之後會有第二梯隊,3-5家公司佔據20%的市場份額;最後剩下的10%市場,會有數百家一起分,主要是配套類。
中國未來的行業格局也將類似。所以在現階段,考察一家公司的價值,主要看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人才儲備。
例如,對於運載火箭來說,有沒有自己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發技術、有沒有火箭的總體設計技術,有沒有制導控制技術,需要從這三個方面來判斷。
因為對於火箭和衛星產業來說,一般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最先就是技術開拓,例如SpaceX掌握了火箭可回收技術;然後是產品線調整的階段,例如當SpaceX掌握了低成本發射火箭的方法後,開始搞衛星,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從沒有一顆衛星,到全球最大的在軌衛星運營商;最後就是鞏固壟斷地位,大量接收商業公司或政府軍方的訂單。當年波音和休斯公司的發展,也遵從了這樣的軌跡。
而在衛星產業,差異化競爭非常重要。現在中國有200多家衛星企業,如果在初期跟國家隊硬剛,直接就會被碾死。所以這些公司要麼選擇技術產品的差異化,例如天儀研究院從空間科學實驗突破,再涉足與國家隊不一樣的遙感、通訊業務。至於遠期,整個行業大概率是通訊導航遙感融合。
另一種是盈利模式差異化,國家隊做總體,而創業公司逐漸成為核心供應商,做“小市場裡的大玩家”。
在國際市場,商業航天佔整體3/4還多一點,政府只佔不到1/4,但中國目前90%是國企。隨著美國商業航天帶來的快速發展肉眼可見,中國的紅利期其實非常明顯。三年之後,民營企業將不再是國家隊的補充。如果民營航天出現了中型推力的液體運載火箭,屆時中國商業航天的市場增量將極其客觀,預計可以分得20%-30%的市場份額,“誰的訂單量大就是核心指標了。”
美國從90年代銥星計劃,後來破產被收購,再重新發展起來,再到SpaceX,在馬斯克和貝索斯之前,有太多人在這個市場開墾,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市場,但中國航天仍然封閉在兩大國有集團內部,其實是一片急需開墾的土地。
看好星鏈的人會認為,星鏈很像當年的移動網際網路,當時也很難想象未來手機App和二維碼的普及。星鏈會激發100-200公斤量級的衛星大量出現,它們可關聯的業態將非常多。
馬斯克用“重型獵鷹”把一輛特斯拉Roadster跑車發射進太空全程回顧。近年來人類向外太空探索將進入新週期。
在商業航天領域,經緯投資了國內領先的電推進系統提供商遨天科技,它為衛星提供推力的先進技術;國內領先的衛星大資料商業化落地企業佳格天地,在全球率先將目標智慧識別和機器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遙感影像;國內領先的空間資源開採服務商起源太空;國內領先的多功能、低成本小衛星星座建設者天儀研究院;國內首家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亦是國內首家實現“一箭多星”的民營公司……(以上排名為公司名首字母音序)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萌芽階段,我們期待與優秀的、有探索精神的公司攜手去探索。
如果您正在航天領域創業,歡迎與我們聊聊,可以聯絡黎竹巖([email protected])。如果您對本文有獨特的見解與想法,也可以聯絡劉一鳴([email protected])。
References:
2、中金公司,《SpaceX:從顛覆式創新到星際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