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佈了一項有趣新研究——天文學家基於黏菌(slime mold)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計算機演算法,用以繪製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簡單介紹本項研究中的兩個主角,黏菌和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黏菌是一種奇特的單細胞生物,它們雖然“無腦”,但又似乎頗具智慧。在攝取食物的過程中,黏菌會以接近最優的方式連線不同位置,形成複雜的絲狀網路。科學家曾經利用它們來模擬不同城市的運輸網路構建。

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指的是,在宇宙大尺度上暗物質呈複雜的絲狀網路,將星系和星系團連線在一起。1985年,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在進行紅移研究時,率先察覺到這種神奇結構的存在。在之後的大量研究中,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逐漸露出神祕面紗。

然而,暗物質如鬼魅般無法被直接探測,因此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是難以捉摸的。在理論上,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與哈勃探測到的冷氣體之間存在關聯。研究小組在尋求一種將其視覺化的方法時,將目光轉向了黏菌。

研究小組發現,黏菌通過構建複雜網路攝取食物,與引力在塑造宇宙的過程中形成暗物質絲狀網路,存在驚人相似。於是,他們基於黏菌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演算法,並用宇宙暗物質絲狀結構演化的計算機模型對其進行測試。

然後,他們將這一演算法應用到斯隆數字巡天對3.7萬個星系的測繪資料中,並繪製出相應的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三維分佈圖,並取得頗為不錯的效果。他們還分析了哈勃觀測的350個遙遠類星體的紫外光資料。類星體就像宇宙深處的手電筒,“照亮”微弱的星際氣體,使研究人員得以將這些氣體與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聯絡起來。

本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約瑟夫·伯徹特(Joseph Burchett)表示:“你幾乎可以看到,特別是在斯隆數字巡天所探測的本地宇宙星系圖中,暗物質細絲的分佈情況與黏菌模型非常符合。你知道那些地方理應存在的結構,現在突然就被計算機演算法發現了。在我們的研究中,沒有其他已知的方法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想要設計出可靠的演算法,在如此大規模的星系巡天調查中找到暗物質絲狀結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黏菌模型能夠在短短几分鐘內給出一個非常接近的近似結果,真是太神奇了!”伯徹特感嘆道。他們的論文將釋出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最後,隨手開個腦洞——黏菌的行為模式與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的演化不謀而合,我們的宇宙或許就是個培養皿。嗯,我們是蟲子(手動狗頭)~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slime-mold-simulations-used-to-map-dark-matter-holding-universe-together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太陽系十大衛星排行榜, 月球排第五, 十大衛星和地球相比都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