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1錯:宇航員不受地球引力的影響
在太空中的失重作用會給人一種宇航員不受地球引力影響的錯覺,但實際上,空間站裡的宇航員受到的引力只比在地球表面小了10%。當你搭乘電梯下樓,在電梯開始向下移動的瞬間,你是不是有種失重的感覺?宇航員的失重狀態也與之類似。那麼,為什麼空間站裡的宇航員可以懸空做出各種各樣的“雜技”,而不會摔倒在地?
空間站既受到地球引力的牽引,又以每小時28000千米的高速向前飛行,引力無法完全將空間站這部“大電梯”拉下來,只能使空間站和宇航員像月球般繞地球打轉,而永遠不會砸到地球上。另一方面,如果宇航員和空間站不受地球引力作用的話,他們就不再繞著地球旋轉,而會與地球分道揚鑣。
常識2錯:如果人直接暴露在太空中,身體會爆裂
許多太空電影都告訴我們,在沒有空氣的宇宙真空中,壓力非常低,如果沒有宇航服的保護,人們會當場爆開。實際上,人體面板具有很好的彈性和韌性,能夠充當保護層,使宇航員不會爆開;但如果不能及時恢復壓力和氧氣供應,他還是無法存活。
人暴露在太空中會發生什麼?
①紫外線將面板晒傷。
②氣體在體內膨脹,面板被拉伸,身體腫成原來的兩倍大。
④宇航員因大腦缺氧而昏迷。
⑤90~180秒後,宇航員窒息死亡。
雖然太空中溫度非常低,但如果人直接暴露在太空,他並不會被冰凍。因為太空中沒有可以導熱的介質(如空氣、水、金屬等),所以人體的熱量很難散發出去,不僅如此,強烈的紫外線還可能把人“烤熟”。
常識3對:在太空中犧牲的宇航員很少
真正在太空中犧牲的人確實很少。國際上規定,超過地球上空100千米高的地方才是太空,儘管有許多人因航天事故不幸遇難,但事故大都發生在地球上空100千米以下的區域,甚至地面。
嚴格來說,在太空中犧牲的宇航員只有“聯盟11號”的三人。1971年,蘇聯“聯盟11號”太空艙的三名宇航員圓滿完成任務,返回地球,但當地麵人員開啟太空艙時,卻發現他們都已死亡。原來,在太空艙與空間站分離時,壓力閥被震開了,艙內的空氣在一瞬間迅速洩露,宇航員們還來不及反應便因缺氧窒息而死。
常識4對:老式電視裡可能藏著宇宙訊號
老式電視機可以接收無線電波,如果它的天線足夠靈敏,並調到特定的頻率,螢幕上會出現白茫茫的雪花“噪音”;在這些雪花中,可能有1%就來自宇宙。
1964年,兩位工程師製造了一臺大型天線,這臺天線每時每刻都會收到一個特定噪音。他們排查了各種原因,連天線裡的鳥屎都清除乾淨了,可這個噪音訊號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清晰。工程師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向天文學家請教,這對後者而言,卻是一個很大的驚喜。
137億年前,一個含有極高能量的緻密小點發生爆炸,它迅速膨脹,形成了宇宙,此次事件被稱為“大爆炸”。剛誕生的宇宙像一鍋滾燙的濃湯潑到了地上,它在擴散的同時也慢慢冷卻;時至今日,這鍋湯已無限寬廣,也變得十分冰冷。天文學家們絞盡腦汁,都沒能找到宇宙湯的蛛絲馬跡,而工程師製造的天線卻像一支靈敏的溫度計,測到了宇宙湯現在的溫度:3K(約為-270.15℃)。
常識5錯:北極星永遠不變
隨著地球自轉,星星會在天空中緩緩轉動,形成一個大轉盤。而北極星則處在轉盤的中心,移動幅度最小,它總是位於北半球天空的北方,所以古代的Nautilus們常常通過觀察北極星來辨識方向。
不過,北極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位置之所以相對固定,是因為它位於地球自轉軸的延長線附近,而地球自轉軸存在週期性的緩慢擺動,指向的位置會發生變化,因此北極星的名號也會不斷易主。4000年以前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從明清時期開始,小熊座α星成為現在的北極星;在公元3300~4400年,仙王座γ星將接管北極星的位置;公元13500年開始,織女星將成為新一任北極星……
常識6對:在太空中,相同的金屬會自動“合體”
金屬是一種化學性質十分活潑的物質,在地球上,它的表面往往會被氧氣腐蝕,形成一層氧化物,這層氧化物可以讓內部的金屬與外界隔絕,不被繼續腐蝕。但在沒有氧氣的宇宙中,金屬不會自己生成氧化物,如果兩塊裸露的同種金屬互相貼合,之間沒有其他物質隔開,由於金屬原子非常活潑,金屬會由於原子間的吸引力而自動“合體”,像是被焊接在了一起,這種現象被稱為“冷焊”。
這個常識看似無足輕重,卻給航天事業帶來過很大的麻煩。
1989年,美國宇航局的“伽利略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旨在前往木星附近進行觀測。科學家們為它設計了複雜的航線、安裝了巨大的資料傳輸天線,耗資高達十幾億美元。然而,在歷時一年多、探測器終於到達預定位置後,資料傳輸天線卻打不開了。原來,科學家們忽略了冷焊現象,天線的骨架和其他金屬部件牢牢粘在一起,幾經嘗試都無法展開。所幸,還有一個備用小天線,這才讓探測器免於報廢,但小天線的功能遠遠沒有主天線那麼強大,本次探測任務的成果也就因此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