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標準燭光,顧名思義,就是亮度有一個標準的光源。在天文學界,宇宙中有許多用於標準燭光的天體,用於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

其中有一種叫la超新星的標準燭光,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燭光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啥叫la超新星?

超新星就是宇宙天體由於某種原因突然爆發,巨大能量照亮太空的現象。總體上來說,超新星爆發主要是大品質恆星演化後期,核心坍縮的結果。

一般認為,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殘留的品質會坍縮成一箇中子星或者黑洞。

品質太大的恆星,如大於太陽品質100倍甚至200倍以上,由於核心溫度太高,一些光子會達到一個臨界閾值,導致重力坍縮,發生災難性熱核失控,整個恆星被摧毀,不會留下任何殘餘。

如果把大品質恆星爆發作為典型超新星的話,還有一些非典型超新星爆發,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同類或者不同類之間相撞,導致巨大能量爆發。

l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吸積或者相撞融合達到一個閾值的結果。

前面已經說了,要太陽品質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末期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太陽品質8倍及其以下的恆星最終是一個什麼結局呢?

就是白矮星。

一般認為太陽品質0.8倍到8倍以下的恆星,演化後期中心壓力和溫度無法激發碳以上元素的核聚變,由於氦閃等複雜機制,會膨脹成一個紅巨星,半徑擴大到原恆星的數百倍,最終這些膨脹的外殼會彌散到了太空,形成新的星際塵埃和星雲,而中心殘餘品質壓縮成一個至密白矮星。

白矮星的性質。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現白色,體積較小,就被叫做白矮星。

白矮星只有地球大小左右,卻達到0.6到1.3個太陽的品質,因此其物質密度很大,每立方厘米達到10噸左右。白矮星中心已經沒有核聚變能量來抵抗重力崩塌,而是由極端高密度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來支撐。

電子簡併壓力——它來自泡利不相容原理,即禁止兩個全同的粒子(如兩個電子)以相同的性質在同一個空間共存。於是這些電子竭力的頂著巨大壓力避免違背泡利不相容原則,使原子核保持著獨立的形態。

但這個支撐是有限度的,一旦白矮星品質達到某個品質臨界點,電子簡併壓就無法承受巨大的重力壓力而導致星體崩潰。

這個臨界點就是所謂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以印度裔美籍天文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名字命名的,因為是他經過計算,得出白矮星的最高品質不得超過2.86x10^30kg,也就是太陽品質的1.44倍。

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公式為:

理論分析認為,白矮星佔有恆星的10%左右,現在觀測到銀河系距離我們不遠處就有數百顆白矮星,因此白矮星是一個宇宙中常見的天體。

白矮星內部已經沒有足夠的溫度和壓力來激發進一步的核聚變,只能夠慢慢冷卻,但這種冷卻需要幾十億年。

由於宇宙壽命才有138億年,而成為白矮星的恆星壽命都有幾十億年到100億年以上,因此現在還沒有完全冷卻下來的白矮星~黑矮星。

白矮星爆發的機會並不少。

白矮星是中小品質恆星死亡的屍骸,沒有發生過超新星大爆炸的產物。

基於此,似乎白矮星往往不甘心就這樣死去,總想著轟轟烈烈爆發一回彰顯自己的存在。

它們通過吸積會不斷增加自己的品質,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後,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這種爆發就是la型超新星。

白矮星為啥會發生吸積呢?其吸的積從哪來呢?

原來我們這個宇宙,像太陽這樣的單恆星系統並不多,只佔有25%左右,而雙星、多星系統佔了75%,其中雙星系統佔有50%左右。

距離我們最近的半人馬座a星就是一個三合星系統,而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則是一個雙星系統。

這樣就給白矮星的穩定帶來了很大不確定性。

當一個雙星系統其中的一顆先到了年齡死去,成為一顆白矮星時,另一顆還處於恆星主序星或者演化末期,而白矮星由於密度很高,巨大的引力就會對附近的天體物質產生吸積。

上圖的天狼星B就是一顆約太陽品質的白矮星,而A則是一顆太陽2倍品質的藍矮星。

如果這顆伴星變成了紅巨星,半徑擴大了很多倍,就有可能到達白矮星的吸積引力範圍,通過吸取伴星的物質,漸漸長胖,到達了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支撐電子簡併壓的上限,到達這個上限,白矮星就無法按抵禦重力收縮的壓力了,就會突然產生快速坍縮,中心壓力和溫度急劇升高,達到了碳融合所需的溫度,在核聚變發生的幾秒鐘之內,會發生熱失控反應,釋放出極高的能量,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這個雙星系統的兩顆恆星都死亡變成了白矮星,兩顆白矮星會相互吸引玩起二人轉,漸漸靠近發生融合,同樣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就發生爆發。

這就是la超新星。這種超新星爆發的能量可以達到太陽一生能量的總和,甚至幾千億倍,其亮度可以達到絕對星等-19.5左右。

那麼la超新星為什麼會成為標準燭光呢?

這是因為la超新星具有一個爆發標準,這就是la超新星爆發都是白矮星吸積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品質都是約太陽的1.44倍,爆發出來的能量和亮度,以及光變曲線是相似的,因此這個燭光是標準的。

還有一點就是,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最亮的天體。前面說了,超新星爆發的亮度可以達到一個甚至若干個星系的總亮度。太陽一生所輻射的能量約10^34焦耳,而超新星瞬間能量可達10^46焦耳。

la超新星絕對星等可以達到-19.5,因此這個燭光又是最強大的燭光,可以延伸人類的視野。

這樣無論la超新星在多遠爆發,科學家們都知道它的基本屬性,知道它的大致絕對星等,就能夠計算出它的距離。

天體光度標準叫星等,星等有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兩個標準。

絕對星等是指恆星的絕對亮度,也就是其真正的亮度,是假設所有恆星在距離我們10秒差距這個同一起跑線上看到的亮度。

視星等不是天體的實際亮度,而是我們肉眼感受到的亮度。因為天體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有發光的和不發光的,這些條件都排除在外了,只是根據人眼看到的亮度來確定。

因此即便不發光的行星、衛星等天體,也有視星等,但沒有絕對星等。

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可以換算,並且與距離呈比例關係。

星等是以數值來衡量其光度的,數值越大,其光度越小,數值越小,光度越大,還有負數,負得越多,說明這個天體越亮。

星等每一等亮度差值為2.512倍,也就是以2.512為底數,以等級差為指數,可以計算出不同星等天體亮度差值。比如1等星的亮度就比6等星大100倍。

視星等、絕對星等、距離可以換算,因此如果已知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即能夠得到距離值。

絕對星等與視星等換算公式為:

M=m+5lg(d0/d)

其中M為絕對星等;m為視星等;d0為10秒差距,取值32.6光年;d為恆星距離,單位光年。

這樣人們知道了la超新星的絕對星等,再根據人類看到這顆超新星的目視星等,就能夠計算出它與我們的距離。

知道了這顆la超新星的距離,也就知道了它所在星系的距離,及其附近一些天體的距離。

這就是標準燭光的作用。

宇宙標準燭光有多種,但la超新星是最亮最遠的那種。

科學家們用於測量宇宙天體,採用多種標準燭光。

天琴座RR型變星,又稱星團變星,作為標準燭光可用於測量銀河系內和臨近球狀星團的距離,只能測量萬秒差距的距離;食雙星作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距離3百萬秒差距距離的星系;造父變星作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數千萬秒差距距離。

這些最遠也就可以測量幾億光年距離,而採用la超新星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幾十億秒差距距離的星系,也就是百億光年的星系。

迄今人類發現最遠的la超新星SN UDS10Wil,其紅移值達到1.914,距離我們有105億光年。

當然宇宙中還有更大的能量爆發,就是頂級死神能量伽馬射線暴。

實際上伽馬射線暴也是超新星爆發是迸射出來的巨大能量流,一般發生在最大恆星爆發或者中子星、黑洞相撞融合時,從磁極釋放的最後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傳送的更遠更亮,但不“標準”,有大有小,因此不能夠作為“標準燭光”。

因此,la超新星是迄今能夠測距最遠的“標準燭光”,也就是最長距離的量天尺。

對於la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準確性也有爭議。

這主要是由於la超新星除了典型單簡併爆發,就是單個白矮星吸積爆發外,還有雙間並爆發,即兩個白矮星合併爆發。

因此,這兩者兼有的la超新星爆發,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方式和速度不一樣,光度是有區別的,在計算距離上就會存在不確定性。

另外光度還有較大的彌散性,甚至達到2~3個視星等差距,就更加增加了距離換算的不確定性。

因此,現在對於遙遠天體距離的測定,天文學界一般都採用多種方法綜合計算,比如現在常採用的星系紅移計算等等。

這是基於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而且膨脹的速度是與距離成線性正比例關係的,也就是越近越慢越遠越快,再根據光線遠離光譜會向紅端移動,靠近會向藍端移動,而且速度越快紅移量越大的特性,就能夠計算出遠方天體的距離。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時間和空間的重疊現象,可能真的存在,愛因斯坦其實早有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