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燃計劃#對於流行文化,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大意是,我出生前的作品都是陳腐乏味的,我在青春期以及之後的盛年裡接觸到的作品多是偉大且經典的,我中年之後才出現的作品,往往是膚淺幼稚或怪誕、譁眾取寵的。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是否真的認為過去的音樂更好,還是我們的記憶被自我美化了?
最近發表在《音樂與科學》上的論文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答案。
常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某些時間段的自傳式記憶(生活經歷)比其他時間記憶得更美好。
一種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懷舊顛簸”:人們往往不成比例地回憶起10至30歲時的記憶。
心理學家已經為這種現象提供了好幾種理論解釋,比如說,有人指出那段生命時期裡,我們能接觸到新穎和自定義的個人經驗,他們被記錄在大腦深處且更容易檢索。
在此期間,生理和荷爾蒙的變化也可能增強我們記憶。
已經表明,如果讓你選出自己喜歡的音樂,它很可能就來自顛簸時期。
但這是否意味著這段時期的音樂更有可能與自傳記憶聯絡在一起?
結果
原文作者和同事調查了470名年齡在18至82歲之間的成年人。目的是檢視接觸流行音樂時的年齡會如何影響3個相關但截然不同的概念:歌曲與自傳記憶的關聯程度,歌曲的熟悉程度以及他們對歌曲的喜愛程度。
結果是,在整個樣本中,他們更為熟悉自己青春期時排行榜中的音樂,而且那些音樂與自傳記憶聯絡得更加緊密。
這種與音樂有關的回憶顛簸在14歲左右達到頂峰:每個年齡段組裡,當時的歌曲總體上都引起了最多記憶。
此外,年紀更大的參與者(40歲以上)也更喜歡他們青春期時的歌曲。但是,年輕人(18-40歲)卻沒有表現出同樣的趨勢(注意,是趨勢),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年輕人更樂於選擇他們出生前的老歌。
但是,無論參與者的年齡分佈如何,總體上還是以懷念自己青春期的音樂為主。
因此,似乎我們對年輕人的音樂並不那麼感興趣,因為我們認為它比其他時代的音樂要好,因為它與我們的個人記憶緊密相關。但是,某些歌曲能夠超越世代的界限。
想要引起某些消費人群懷舊反應的廣告商應該關注這項研究。精神科的臨床醫生也應該,好方便喚醒患者過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