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地震好與壞
一談到地震,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災難。但先不談地震帶來的財產和生命損失以及相關的道德評判,地震的好處的邏輯鏈條如下:
地震說明仍有板塊強烈活動=》驅動力:地幔運動和岩漿活動仍然活躍=》地球仍然年輕充滿活力。地震如同地球脈搏,地震是青春活力的象徵,第一個利好是磁場。
地震:磁場 | 火星沒有的地核發電機地核發電機:地球產生磁場的原理經過了長期研究,目前共識是地核發電機理論,電流及其所產生的磁場之間存在一種反饋作用:電流回路產生磁場,磁場的變化產生電場,磁場和電場又反過來對電流中的電荷施力。發電機可以加強磁場,但整個過程最開始的時候需有初始磁場,這個初始磁場可能來自於太陽系形成時期。可以樸素的理解為:當地核的熱量在向外逃逸時,會促使地核內部的導電物質做對流運動,因此產生電流,進而形成地磁場。
地磁場:地表強度在25-65微特斯拉(即0.25至0.65高斯)之間。地磁場能夠使大部分太陽風偏轉方向。沒有了地磁場,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就會剝去阻擋紫外線的臭氧層,生物體也就會受到紫外線的侵害。
火星為什麼大氣稀薄:從火星大氣二氧化碳因太陽風流失的速度推算,可推斷火星大氣層所剩無幾,是由它磁場的喪失直接導致的。當然火星的磁場不是完全沒有,而是很弱;同樣的火星也有地震,但是等級非常低。
地球受惠於自然界這麼一個奇妙的原理,地震的板塊運動還有什麼好處呢。
地震:造陸 | 思想實驗之太平世界思想實驗:
假定地球從現在開始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作為近似熱平衡的系統(仍然接受太陽能並向外輻射,從而使熱平衡的),那麼地球將如何演化。分享一下個人的一點思考:
對於高山,地球的自轉以及太陽的加熱的綜合作用有兩方面:岩石和土壤的風化以及風力的搬運。高山將不斷的搬運:高山會不斷變矮,
對於陸地,河流和降雨也將不斷的將大陸的泥土輸送到海洋,如同愚公移山,不斷的試圖將陸地和海洋抹平。
太平世界,在演化過程中,由於地表高程差變小,那麼與之相關的降雨和氣候現象也將變弱。最終地表將演變成均勻平整的球面,或者全是陸地,或者全是海洋。(假設水不損失,那麼將全是海洋)。
太平世界,並不美好。
地熱:慎用 | 地熱比石油更寶貴為了更好地保護地球,地熱應該慎用。
有人想當然地用石油資源類比地熱資源,認為可以放心使用,等未來科技解決。個人認為不可取:
但地熱如果開發過渡,地球變冷的後果卻是不可逆的,因為我們已經有火星的前車之鑑。
如果說人類在脫離地球之前一直是胎兒,地球就是人類的子宮。保護她。
上帝:什麼都不讓用,是什麼道理
哲學家:靜止即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