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明要在宇宙中脫穎而出,需要面臨很多的挑戰。這些挑戰中,有技術的突破,還有災難的降臨。
可能的挑戰1.未知巨獸
人類的祖先智人從非洲開始向外探索,橫掃了世界。從自己的遠親尼安德特人,到陸地各種大型哺乳動物,隨著人類遷徙的步伐依次滅絕。看上去很厲害的猛獁象,在石器時代的人類眼裡就成了一塊能夠移動的肉山。不管是什麼史前巨鱷、巨齒鯊、恐龍這些昔日食物鏈頂端的霸者,放在現在也會被人類無情碾壓。
《迷霧》中巨獸
電影《迷霧》中,讓男主徹底絕望的巨型多腳生物,最後因為經費不足連怎麼被殺死的都沒交代。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交代,在現代熱兵器下,能夠活動的碳基生物都是紙一樣脆。不管是哥斯拉還是奧特曼,沒有什麼是一發鎢芯穿甲彈不能打倒的。當然,《環太平洋》裡造一個巨型機器人用鐵拳去和巨獸互掄的行為非常扯淡。
2.全面核戰爭
按照大篩選理論,進入原子時代,文明很可能會由於核戰被自己毀滅。
在冷戰背景下的催生出了廢土朋克文化。具體就是,核戰後的地球,人類在惡劣環境種苟延殘喘.電影《未來水世界》、《瘋狂的麥克斯》,遊戲《輻射》、《無主之地》就是這個型別的代表作。
實際上,如今有實力的國家,個人意志對於大型決策上的影響越來越弱,同時在制約與權衡的國際環境下,基本形成共識,發生大規模核戰的機率被無限降低。畢竟,只有混混才喜歡把同歸於盡當成口頭禪與座右銘。
3.自然災害
導致文明退步,甚至滅絕性的災害,當然不是區域性的地震洪水能夠做到。起碼得有《2012》中那樣全方位多位一體的打擊方式。但實際上,各種宗教傳說中篤定的末日,最終都沒有降臨。當年那些用光家產,用來突擊性消費的同志們,不知道現在有何感想。
出場比較多的巨型隕石撞地球,有土星還有木星這兩個大型吸塵器,能夠撞擊地球的隕石機率極低。就算真有,我們不用指望有個超人或者一拳超人拯救全人類。按照現有的技術,已經能夠提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預知,然後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流浪地球》中面對即將變成紅巨星的太陽,選擇坐著地球提桶跑路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4.瘟疫
如由細菌感染的霍亂、鼠疫等,由病毒感染的天花、艾滋、流感、非典以及本次傳播的新冠肺炎等大面積傳染性疾病。
自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以來,畜牧業的發展,還有人群的協作聚集增加,瘟疫如同一個死神,定期將會來收割一次。每一次的傳播,整個社會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同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
14世紀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桿菌,由蒙古軍隊帶到歐洲,直接造成了1/3歐洲人口的死亡。同時歐洲教權開始崩潰,文藝復興開始,為後來的工業革命,稱霸世界奠定了基礎。
15世紀的天花瘧疾等疾病,被西班牙殖民者帶到了美洲大陸,100年時間,殺死了90%以上土著(2000萬人以上),徹底改變了美洲人口結構。
1918年,一戰進入僵局,流感病毒突然爆發。同盟國協約國,雙方均出現大量的非戰鬥損失(5000萬-1億)。最後同盟國率先崩盤,協約國慘勝。協約國的瘋狂報復,與同盟國的不甘心,為二戰埋下了伏筆。
然而這些殺死人類遠高於掠食者災難戰爭的小東西,人類在近代才真正在顯微鏡下看到他們的樣貌。病毒更是到現在還沒有找到非常有效的辦法應對。
《水滴》
就像在所有科幻電影小說裡,最讓人絕望的不是像《獨立日》裡上千公里的鉅艦,而是《三體》裡只有茶几大小,卻是堅不可摧,在幾分鐘內毀滅了人類數百年苦心打造的太空艦隊——水滴。
瘟疫有多強大的破壞力毀滅行星級別的武器,除了漫威這種玄幻片,還有《銀河系漫遊指南》裡外星拆遷隊,就是“毀滅你與你何干”的沒有道理。其他能以現有科學理解的,主流就屬於《星球大戰》中死星,還有《星際迷航》中的黑洞武器等等一類物理武器。但最為恐怖的,應該就屬於《普羅米修斯》的黑水病毒這種生物武器。因為不同於物理攻擊,能夠一次給你個痛快,而瘟疫則是一個逐步蠶食社會的過程。
毀滅工程師星球的黑水炸彈
關於星際旅行外星人,有著名的費米悖論,同時還有個不這麼著名的“火星難題”。其核心關點就是說,因為有病毒和細菌的存在,殖民一個有生命的星球,比改造一個荒蕪的星球,要浪費更多的資源和時間,同時還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
電影《世界大戰》中,完整演繹了火星難題這一命題——火星人來了,火星人征服了地球,火星人對地球上的病原體毫無抵抗力,火星人被病原體殲滅了。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除了高致死率的病毒,現代影視遊戲還增加了許多有趣的設定,加大了裡面人類存活了難度。比如能讓感染者瘋狂攻擊同類的喪屍病毒,讓人類致病同時讓其他物種進化的猩猩病毒 。但無論如何,最終導致社會大崩潰的邏輯其實都一樣:
1. 病毒出現,病患數量增加,醫療資源出現擠兌;
2. 醫療資源崩潰,暴力事件激增,
3. 行政資源崩潰,社會進入無政府狀況;
4. 生產停滯,獲得免疫力的倖存者組團形成小群體四處搜刮補給;
5. 現有補給基本消耗殆盡,掠奪成為生存的唯一途徑,文明社會全面進入叢林社會;
6. 透過消滅、兼併小群體,然後逐漸擴張成能夠基本能夠自給自足大群體,同時大群體之間處於對峙隨時準備吞併彼此的狀況。
相關電影為了節奏更快,往往第一階段介紹了起因,然後主角一覺醒來,直接進入第三個階段。但其實裡面有三個關鍵點:
1.一個重病病人通常平均會佔用1-1.2個醫護人員資源。一旦患者數量超過臨界點,即總人數的百分比,這個百分比通常和國家發達程度、醫療資源水平等相關,那麼必然出現醫療資源崩潰的問題。同時,為了防止傳播,社會會停滯大部分生產與活動,國家甚至會採用戰時管制手段,經濟也將面臨巨大壓力,極端情況就如《三體》裡描述的大蕭條那樣;
美國的《國防生產法案》
2.醫療與經濟崩潰,那麼這時候需要做出抉擇——放棄治療病患,同時透過鐵血政策強制穩定住社會的秩序;
3.如果社會秩序崩潰,那麼後續的情況必然發生。
《行屍走肉》棄劇率高升,喪屍題材遊戲《守望黎明》等一眾吐槽均有“說好的打喪屍最後都變成了人錘人”,但其實這瘟疫擴散下的劇情正常走向。
本次的疫情,雖然沒有這麼大的破壞性。但為了防範傳播,生產生活的半停滯,就已經讓經濟重創。
現代社會是強大的,也是脆弱的,畢竟損失一定百分比的生命,換來全民免疫的代價,我們承擔不起。